摘要:束身时,"前是窝(膻中含),后是锅(背部圆)",配合吸气形成上下左右四组对称力:头顶颈竖与收臀提肛形成上下对拉,两肘夹肋与背部撑圆构成左右争力,如同压缩的弹簧积蓄势能。
一、束展要义:内家拳的能量转换枢纽
戴氏心意拳谱有云:"束展二字一命亡",道出此功在实战中的致命威力。
束展并非简单的身体伸缩,而是以内丹为核心、脊椎为中轴的整体性能量调控技术。
束身时,"前是窝(膻中含),后是锅(背部圆)",配合吸气形成上下左右四组对称力:头顶颈竖与收臀提肛形成上下对拉,两肘夹肋与背部撑圆构成左右争力,如同压缩的弹簧积蓄势能。
展身则 "顶心上射,丹田前射",呼气时能量由中丹田下沉至下丹田,足跟蹬地的反作用力沿脊椎上传,形成 "地收而天出" 的纵向爆发力。
从现代运动生理学视角看,束展本质是脊柱屈伸运动的精密控制。
束身时脊柱的适度弯曲储存弹性势能,展身时的快速伸展将其转化为动能,配合四肢的协调运动形成 "翻浪劲"。
形意拳强调 "拧裹束展" 的螺旋劲,太极拳注重 "松活弹抖" 的圆弧转换,但核心都离不开 "束蓄展发" 的能量代谢规律。我的体会是,练不好束展,便谈不上内家拳的 "整劲",打出去的拳要么是散劲,要么是僵力。
束展功夫的三大核心价值:
其一,通过身体的收束与展开,实现劲力的蓄发转换,解决 "发力断续" 的通病;
其二,借助 "天地翻" 的身势变化(内天胸部与内地丹田的交替升降),打破对方平衡并抢占攻击角度;
其三,在顾打合一中,束身即是防御的 "顾",展身便是进攻的 "打",一势含两法。拳谱所谓 "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正是此意。
二、进阶捷径:三阶训练法与关键转换
三十年摸索印证,束展功夫的修炼确有捷径可循,但绝非投机取巧,而是遵循 "明理、得法、持久" 的科学路径。
这套方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训练重点和验证标准。
定步筑基阶段需苦练 "蹲搬丹田" 功法。
自然站立时两脚并立,两手抱丹田,反复练习束身(下沉抱肘)与展身(上挣回抱)的静态转换。关键要做到 "五心收于丹田"(两手心、两脚心、头顶心),每次束展都要体会 "气行绝象,绝象觉明" 的内景。
我初学时常犯 "散" 病,两肘离肋导致劲力外泄,后来谨记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的要诀,三个月后才找到丹田发劲的感觉。
检验标准是:束身时能清晰感知背部肌肉的绷紧,展身时足跟有向地面 "扎根" 的反作用力。
活步转换阶段以 "挑领" 技法为核心。
束身时采用 "寒鸡步"(单腿提缩于丹田),展落时过渡到 "虎踞步"(重心七成在前腿),逐步练习 "足踩寸进" 的步法配合。
此阶段易犯 "飘" 病,身体起伏过大导致 "拔根"。纠正要诀是 "起似水浪翻波,落似水浪绝平",无论束展转换多快,下盘始终保持 "稳如泰山" 的沉劲,通过 "裆走锅底型" 维持重心稳定。
我在这个阶段用了整整八年,才做到 "步趟的要大一点" 却 "起落平隐" 的要求。
实战应用阶段重在 "顾打合一" 的瞬间转换。
心意拳 "没有退步" 的特点,要求束展必须在进步中完成 —— 束身时 "足踩中门裆里钻" 截住对方攻势,展身时 "拧崩摘豆角" 爆发出爆发力。
某次交流中,对方直拳袭来,我借束身含胸避开锋芒的同时,丹田已完成蓄劲,随即展身以 "卷地风" 斜上劲将其送出,这正是 "束是顾,展是打" 的生动体现。需特别注意 "束展在用时,要瞬间完成",犹豫迟疑便会错失良机。
呼吸配合是贯穿三阶段的关键。
束身宜用逆腹式吸气,如同 "吸下丹田之气";展身则配合呼气,可发 "雷声" 助力劲发。多年实践发现,呼吸与动作的 "不合拍" 是进步缓慢的主因,必须做到 "气随身动,劲由气催"。
三、关隘突破:六大常见误区与破解之道
束展修炼如同攀山,关键处往往只有半步宽的路径,稍不留意便会走入歧途。
三十年中,我亲见多数同好因未能突破这些关隘而停滞不前。
僵硬关:束身时过分追求 "紧",导致全身僵硬如铁。
这是 "有刚无柔" 的通病,防治要诀是 "姿势要松劲,学者得自然"。我曾为此苦练 "松而掤劲不丢" 的功夫,通过慢练体会 "束静展动意深良,动静两字柔和刚" 的辩证关系,终于明白束展的 "紧" 是内里的对争,而非外在的强直。
漂浮关:展身时只重上挣不重下沉,形成 "有升无沉" 的拔根之病。
破解之法在于 "逢上必下" 的对拉劲:
头顶虚领顶劲上升时,丹田必须同时下沉,脚趾抓地产生反作用力。
如同 "风吹杨柳",枝叶上扬时,根须却在土中深扎,这便是 "轻沉兼备" 的真谛。
松散关:束展转换中劲力脱节,犯了 "有开无合" 的毛病。
此时需牢记 "开合相寓" 原则,束身时 "紧凑之中有开展之意",展身时 "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
练习时可将身体想象为 "充足的气球",无论束展都保持 "内行饱满,内气鼓荡" 的状态,避免四肢与躯干的劲力割裂。
断续关:束与展之间衔接不畅,形成明显的动作停顿。
这与 "丢劲" 有关,解决要诀是 "劲不丢,动作不缺"。
可通过 "摇闪把" 等连续束展的技法练习,体会 "周身如同拧绳" 的整体性,让劲力如 "江水连绵" 般在束展间流转。
偏歪关:转换时身体前倾或侧倾,违背 "立身中正" 原则。
此乃 "贪" 病所致,纠正需做到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我在拳架中加入 "左发右塌,右发左塌" 的意念,束展时始终保持 "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 的平衡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 "自动调正" 的本能。
急躁关:未掌握要领便追求发劲效果,导致 "展如强弩之末"。
前辈常说 "初练丹田,束展最为先",提醒我们根基的重要性。我的经验是 "三年定步打基础,五年活步求转换",待到 "周身有了松整劲后,可借弹力将重心随意转移" 时,发劲自然水到渠成。
四、核心要点与实战心法
三十年苦修凝结为 "束展五要",既是自我鞭策的准则,也愿为后学者指路:
中节为要:始终以脊椎和丹田为核心,做到 "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呼吸为纲:束吸展呼,逆腹式呼吸配合动作,形成 "气行则劲行" 的节律;对争为魂:束身时建立上下左右的对称力,展身时保持对拉拔长的张力;步眼为基:寒鸡步蓄势,虎踞步发劲,"脚踩寸进" 控制距离;瞬间为的:束展转换要 "如迅雷出闪电",在实战中做到 "打要三口并一口"。拳架收势时,夕阳正照在拳场的老槐树上。回想三十年光阴,从追求 "展如离弦之箭" 的刚猛,到领悟 "松中挣拔" 的柔劲,终于明白束展功夫的真谛:束不是单纯的收缩,而是能量的有序聚集;展不是盲目的释放,而是劲力的精准传递。
正如拳谱所云:"束展静动意深良,动静两字柔和刚",这阴阳转换之间,藏着的正是内家拳 "以柔克刚,以巧胜拙" 的全部智慧。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