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隐隐作痛,是普通的积食,还是潜藏的溃疡?不少人总觉得胃病是“小毛病”,吃点药就好,甚至照常熬夜、喝酒、久站工作。但医生反复强调,胃溃疡不是简单的胃痛,而是一种可能引发大出血、穿孔、癌变的器质性病变。
胃隐隐作痛,是普通的积食,还是潜藏的溃疡?不少人总觉得胃病是“小毛病”,吃点药就好,甚至照常熬夜、喝酒、久站工作。但医生反复强调,胃溃疡不是简单的胃痛,而是一种可能引发大出血、穿孔、癌变的器质性病变。
大众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胃溃疡只要吃点抑酸药、补点营养就能好转。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而日常行为习惯才是决定病情反复与否的关键。有些事情,胃溃疡患者做一件就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紧急住院。
从西医角度看,胃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胃酸分泌过多及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胃黏膜屏障受损后,在强酸环境中持续受侵蚀,形成溃疡。中医则认为,胃溃疡属“胃脘痛”“胃痈”范畴,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脾胃虚弱相关,强调“虚实夹杂,寒热互见。”
医生观察发现,很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旧频繁从事加重胃负担的行为,如剧烈运动、空腹暴走、饮酒吸烟、暴饮暴食等,结果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在门诊接诊中,有患者仅因一次剧烈运动后上腹剧痛,最终被确诊为溃疡穿孔。
胃溃疡并非单纯的“胃表面破皮”,而是深达胃壁层的组织损伤。若持续受到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如酒精、辣椒、咖啡因等),极易发展为出血或穿孔,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医生特别强调,患胃溃疡期间,宁可在家卧床休息,也绝不可从事以下行为:空腹运动、大量饮酒、熬夜工作、进食辛辣、长时间站立劳作等。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实则是胃黏膜恢复过程中的“杀手”。
在医生的经验中,某些患者因忙于工作,强忍胃痛,持续加班熬夜,几天后突发黑便,被紧急送医抢救。医学证实,夜间交感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加,是胃黏膜最脆弱的时刻,若再加情绪波动,极易诱发溃疡加重。
胃溃疡患者需高度重视“节制”二字。尤其在饮食方面,宜温不宜冷,宜软不宜硬,宜少不宜多。医生建议以小米粥、南瓜汤、蒸蛋、软面条等易消化、低刺激的食物为主。
生活节律对胃黏膜修复影响显著。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约为3-5天,若在此期间频繁熬夜、精神紧张,修复过程将显著受阻。医生建议早睡早起,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平和,是治疗的“无形药方”。
胃溃疡患者还应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保护能力,极易引发溃疡恶化。在必要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中医治疗胃溃疡讲究辨证论治,常用方剂如黄连汤、左金丸、四君子汤等,针对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郁结等不同证型进行调理。配合针灸、艾灸亦有助于镇痛止呕、调和胃气。
现代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最主要的可控病因之一。根除该菌可显著降低复发率。标准治疗方案为“铋剂+抗生素+抑酸药”三联或四联疗法,疗程需严格遵医嘱完成。
医生提醒,胃溃疡并非只有腹痛一种症状。若出现饭后饱胀、嗳气、反酸、黑便、乏力、贫血等表现,应高度警惕。部分患者疼痛不明显,仅表现为食欲下降或消瘦,极易漏诊。
胃溃疡的康复,不仅依赖药物,更取决于行为模式的改变。医生总结出一条黄金法则:三分靠药,七分靠养。这个“养”,指的是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
实际工作中,医生曾接诊过一名患者,因频繁应酬饮酒、长期熬夜导致溃疡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胃出血,住院治疗数周,身心俱疲。他懊悔地表示,如早知影响会如此严重,当初应好好休养。
医生强调,胃是最“记仇”的器官之一。对它的伤害会被“默默记下”,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集中爆发。正胃溃疡患者即便症状缓解,也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至少持续3-6个月乃至更长。
特别提醒老年人及长期服药者,一旦确诊胃溃疡,应配合定期胃镜检查。部分慢性溃疡患者若黏膜反复修复不良,存在癌变风险。早筛查、早发现,是防线中最关键的一环。
医生总结,胃溃疡虽常见,但不可轻视。与其“忍一忍”,不如“养一养”。在疾病面前,休息不是懒惰,而是一种主动治疗的智慧。健康,从不逞强开始。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参考文献:
[1]张伟,李建新.胃溃疡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8):563-568.
[2]刘芳,王志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4):411-416.
[3]陈蕾,赵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5,17(2):179-183.
你是否也曾忽视过胃部的“求救信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
点赞、评论、转发支持健康知识传播,让更多人正确认识胃溃疡,远离潜在风险!
来源:健康知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