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美国发生了一档很抽象的事,这个250国家,竟然丢了600多年前的文物。哦,原来文物是中国的啊。作案人叫应某(化名),38岁,是加州图书馆的一名惯犯,利用十分硬核的“偷天换日”手段,掉包了大量中国古籍。更奇葩的是,应某居然有长达5年的作案时长,在此期间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今年8月,美国发生了一档很抽象的事,这个250国家,竟然丢了600多年前的文物。哦,原来文物是中国的啊。作案人叫应某(化名),38岁,是加州图书馆的一名惯犯,利用十分硬核的“偷天换日”手段,掉包了大量中国古籍。更奇葩的是,应某居然有长达5年的作案时长,在此期间,没有被任何人发现异常。
东窗事发前,应某用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搬运工作,而且他仿造的赝品,技术也相当过得去,至少一眼看不出真伪。至于被他偷出来的书,超过了10册,而且应某从2020年就开始偷书了。那么,这些被偷出来的书,有没有可能回到故土?被惊动的FBI,又能否成功抓到应某?
盗书的详细流程
由于会出现许多比较拗口的地名和机构名,下文将会尽量简化,同时分为三个段落,详细梳理一波来龙去脉和事件会造成的多重影响。
第一个段落:偷天换日的精密谋划。
要说应某能成功盗书,具体得益于两个方面,分别是他周密的计划,和UCLA图书馆的管理松懈,说的直白点就是个草台班子,毫无专业性可言。
与图书馆工作人员截然相反的是,应某的专业程度,只能用“Plus”来形容了。5年的盗书经历,让他变成了一个老道的选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应某在5年前盗书时,用的就是日本人的姓氏,他给自己取了个“藤森艾伦”的蹩脚日本名字,甚至,应某的一身学者伪装,迅速骗过了草台班子的工作人员。
而应某偷的书,全是绝版的孤品,价值连城。尽管这些书当年被美国人抢走之后,被当成了图书馆里的宝贝,为他们寒颤的历史增加遮羞布,价值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的傲慢暴露无遗,毕竟他们看不懂书上的内容,所以古籍平时都是在博物馆吃灰的,根本无人翻看。美国人只贴了个条形码,作为验证。
甚至,UCLA最近的一项规定,更是让人想不通,负责人到底喝了几斤,但凡吃一颗花生米,也不至于能干出这种蠢事来。
原来,负责人为了省事,干脆强推一套简单的借阅系统。无需验证本人的真实ID,哪怕是假身份,也能去图书馆借书。甚至,就连古籍都能往外借,直接将借书的门槛拉到了最低,为应某在作案过程中,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了,也不是谁都能借的,美国人的歧视放在了明面上,所以应某才取了个日本人的名字,毕竟是殖民地的盟友,自然不需要走完原有的流程。
应某多次利用假身份,在网上提前预约,然后在借书的日子,准时将书带回到他下榻的酒店。应某的房间里,放着一套用来制造赝品的完整工具,有刻意做旧的纸张,模仿古书效果;有扫描仪,扫码古书的内容;有模板工具,用来制作标签、封面等。至于书里的内容,应某只保证页数足够,乱不乱就无所谓了。
一般来说,应某仿造完一本古籍,速度不会超过一周。不仅借的频繁,掉包的效率更是高的吓人。像是美国人验证的条形码一类,应某也早早做好了功课,确认不会被笨瓜工作人员发现。仅仅是应某在2020年盗走的两本书,价值就高达95万人民币左右了,而成功盗走的书,被应某带到中国和韩国多个城市销赃。
此外,应某为了防止假身份被人发现,除了身高难以造假,他在面部的伪装上,做足了手脚。再加上草台班子对古籍的不在意,疏于检查,让应某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其三个常用的化名,除了藤森艾伦,还有陈·奥斯丁和王·杰森。
很难想象,应某5年屡次作案得手的背后,却是图书馆负责人的懒惰。直到今年7月份,工作人员破天荒的检查古籍,查到了很多书都不太对劲。一名脑子比较活泛的工作人员,发现封面的墨色,怎么看起来那么淡?而且书页没有任何的褶皱,一点都没有古书的感觉呢?甚至,和几年前的照片对比,标签也乱套了。
类似不对劲的图书,工作人员一连发现了3本,纸张质地相同,便将问题上报了上去。通过系统查借书人,果然都是藤森艾伦。于是,工作人员联系了负责人,由此东窗事发。我们也来到了此事的第二个段落:如何定义应某的行为?
是侠盗还是小人
应某的行为,属于以新换旧,字面意义上的。从强盗的手里偷走东西,在舆论层面,让应某收获了不少好评,但他后续转卖的行为,就注定了不能被称之为“侠盗”,单纯是个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自私小人。
的确,应某偷了5年的书,每次都是在得手之后,隔几天带回中国。但是,别忘了,这老小子不是捐赠给国内的,而是直接转手卖掉。甚至,他还会卖给韩国人,明显在道义层面站不住脚。因为被卖掉的古籍,会落到什么人的手里,根本无从知晓,如果是落入私人收藏家之手,会不会被转卖,谁也不敢保证。
尽管从美国人估算的价值,应某偷走古籍的总价值,只有150多万人民币,可古籍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学价值。因为,这些都是孤本,都属于历史的原件。而历史原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着重大的意义,今天欧洲的许多奇葩论点,都因为缺乏历史原件的支撑,只能存在于单纯“论点”的位置。
古籍留在美国人的手里,的确是黄金埋在粪坑里,但应某的做法,却是将黄金丢在了一群黄泥巴里,到时候能否寻回,都是个未知数。
而且,应某装成日本人这件事,在日本讨论度挺高的。自从此事公布之后,日本专门做了个节目澄清,称应某是故意采用日本名字,降低博物馆对他的怀疑。这里不得不说,应某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充分的,加州的日本学者不算少,有借阅中国古籍预览的先例,只是按规定,珍贵古籍是仅限馆内预览的。
所以,应某能将古籍给借走,本身是不合理的,不过考虑到草台班子的管理能力,又觉得似乎能说得通。不仅是美国,英国对国外的文物,都是任由万人摸,连个保护的罩子都没有,毕竟始终是国外的文物,没有那么强的保护欲。即使是600多年前的宋本绝版,放在美国也只是比较老的一本书,最高估值在7万美元以下。
当然,这只是美国人的估值,放在古籍收藏家眼里,这些书值得更高的价格,否则应某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偷窃了。按保守估算,他偷走的古籍,实际成交价格,最少要多加一个零。因为,应某偷走最便宜的一本,只被美国人定价2000块人民币出头,可你想想,2000块真的有可能买到一本古籍吗?
再回答开篇的两个问题,第一,这些书有没有可能回归故土?答案肯定是回归了一部分,但应某卖给谁,这就无从得知了。第二,应某会不会被FBI抓住?这倒是没有什么悬念,尽管图书馆是一群草台班子,但内部有监控,FBI想在某个区域抓住一个人,查到他对应的信息,抓住当事人不难。
FBI查到了应某的所有假身份,发现了他借书到掉包,还有登机离开美国的规律,在应某逃离之前,就将他抓了。之后,在应某入住的酒店里,找到大量作案工具,以及他事先准备好掉包的赝品和多张假身份证。至于应某偷走的书,下落如何,FBI就查不到了。
由此,我们来到了这件事的第三阶段:以UCLA为例,探讨开放古籍借阅,是不是一种糟蹋文物的行为?
规定和原则的冲突
其实,并不是糟蹋,而是规定和原则上产生了冲突。
古籍的最高价值,就是体现在它是古老的存在,像是古籍复制出来的电子书籍,又或是其他实体书,只能起到传阅的作用。比如一个人侥幸得到了《西游记》的善本,你再让他去读复制版本的《西游记》,可能吗?善本在学术、文化教育层面,都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开放借阅,属于是最大程度实现了文物的价值。
毕竟,让大多数人从善本中受益,才能让更多人体会到文物的可贵之处。只是,这一原则,和规定产生了冲突,因为妥善借阅,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在许多书籍的保护上,规定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万一损坏或者丢失,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虽说防止古籍借阅,只借复印本,能解决一部分风险,但更像是因噎废食。
规定是人定的,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过程中出现了隐患,就需要有人来修正。美国人对中国古籍的敷衍态度,的确让人所不齿,但古籍被应某偷走,并不是借阅的相关规定出现了问题,而是负责执行的人,太过于业余,这里就是本末倒置了。而且,随着规定中产生的隐患没被解决,部分古籍的电子版,变成有偿提供。
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应某能够连连得手,绝对不是开放古籍订阅导致的,但凡UCLA能在人员调配方面正常一点,应某也不可能逮着一只羊薅。
而且,古籍一旦流传出去,会不会被二次、三次倒卖,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重点是这玩意难以保存啊,600多年前的老书,就算纸能保存800年、墨能保存1000年,可这个保存的前提条件,必须要专业手段才行。只是,买了这些古籍的收藏家,究竟能不能以最好的条件保存,目前来看是个未知数。
除非买了的人,将古籍捐献给国家,可这些以非法手段买文物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无私呢?古籍在黑市和拍卖行中的价格,年复一年的水涨船高,而且应某的专业仿造技术,不免让人联想,他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团体,或者说一条完整的文物交易链?
此外,虽然文物流落海外,是历史的巨大伤痛,我们也不提倡走违法的手段。因为上面提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若是文物被损毁了,那可真就彻底没有回归的机会了。而且,古籍被盗,还有可能引发学术信任。想要摧毁信任,做法非常简单,可想要重建信任,难度少说翻个10倍,这也是国家痛恨文物贩子的原因。
再将视线转回到应某身上,他被抓之后,倒是表现的很沉默。尽管作案工具,都被FBI收缴了,但FBI没有找到应某将古籍出售的单据,无法确认古籍的下落,追回无望。而对于应某的罪名起诉是“盗窃”,如果他的律师没办法战胜诉方的陪审团,应某最高会被判处10年的监禁。
根据FBI透露,应某暂时还没有找到律师,而他最后到底会被怎么判,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至少还会拖挺长一段时间才能出结果。
信源:《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区检察官办公室》——《阿拉米达县男子在联邦投诉中被指控从大学图书馆窃取稀有和历史的中文手稿》
《锦观新闻》——《加州大学超10册中国古籍被一华裔掉包带出!用仿制品归还》
《留学生日报》——《华裔男子冒充日本人把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古籍“拿”走了…没还…》
《City News Service》——《Man charged in thefts of rare manuscripts from UCLA library system》
《Alexis Muchnik》——《Man arrested for allegedly stealing rar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UCLA libraries》
来源:鹿哥来了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