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营”,更向未来丨69名青年与乡村的7日之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0:47 2

摘要:8月10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2025公益未来大学生集训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59所高校的69名公益社团代表齐聚北京,以“青年扎根乡土,沃野点亮青春”为主题,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通过政策学习、在地实践、项目共创,牢筑公益初心,共绘乡村振兴青年蓝图。

8月10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2025公益未来大学生集训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59所高校的69名公益社团代表齐聚北京,以“青年扎根乡土,沃野点亮青春”为主题,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通过政策学习、在地实践、项目共创,牢筑公益初心,共绘乡村振兴青年蓝图。

从“认知”到“行动”

7天解锁乡村振兴新可能

开营首日的“种子”签到环节,青年们将对乡村发展以及7天在地实践的期待和好奇,化为充满力量的愿力种子,启动对希望和可能性的探索,让种子生根发芽。

破冰游戏中,陌生感在欢声笑语里消融,一群怀揣公益热忱的青年,正式结为并肩同行的伙伴。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围绕乡村振兴政策及“三农”领域在农业等方面的成果展开讲解,既帮助台下青年全面认知乡村发展图景,也为他们指明了青年成长机遇——而在这其中,人才振兴正是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当前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已然十分广泛。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董强,带来了主题演讲——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他以丰富的案例为依托,深入探讨了青年在乡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他指出,青年投身乡村建设时,常常会遇到诸如数字鸿沟、文化差异等困境。面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破局思路:通过技术降维缩小数字差距,借助伙伴机制化解文化隔阂。最后,他激励台下青年:“不必等风来,青年本身就是吹动乡村振兴的风;不必问未来,脚下的泥土会给出最生动的答案。”

启动仪式现场,在众人的见证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郑重地将手中那面象征责任与使命的旗帜,交至青年代表手中。

4位深耕不同领域的嘉宾依次登台,从不同视角分享生命历程中的感悟与思考,以及乡村建设故事,展现乡村发展的多元可能性,促进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为在场青年带来独特的精神启迪。

学霸课长公益传播大V

黄志友 小毛驴市民农园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

杨明帅 凤凰公社联合社长 运营负责人

王大智 自然社区联盟发起人

青年们结伴走进

后沙涧村小毛驴市民农园

脚踩泥土开启“感知之旅”

这片浸润着野趣的天地里

藏着10个特色议题

归属多元化的乡村发展方向

从农业、民生、文化、生态不同角度

等待青年们在地探索,在地实践

在地反馈,在地创造▼

它们像10扇虚掩的木门

门后是乡村肌理的不同切面

或许是与畜禽粪便共舞的循环剧场

或许是时令作物的生长密码

又或许是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碰撞

每一扇门都在轻轻晃动

霞光伴着激情和好奇在门缝招手

选题环节,青年们带着热情和期待

冲向了自己喜欢的课题和青睐的主理人▼

或许有感于召唤,或者因好奇而行动

10个课题组快速组建▼

青年们经历了:从使命召唤到共绘愿景;从课题感知探索到开题研究分析;从问题定义到原型构思;从落地实施到测试验证。青年们在真实的项目中,结合实际问题,在地实践,亲历生态共建的过程。

从在地实践中提炼真知

青年们在泥土芬芳的田间地头

在蝉鸣蝶飞的午后

用双手体验,用好奇的眼睛探寻

和主理人深度汇谈守候的理想

和路人交流感受和体验

在系统中感知思考

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话

课题逐步聚焦清晰▼

起初,面对驴粪的气味与触感

青年们难免心生抵触

动作间带着几分畏缩与犹豫

但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

他们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

纷纷动手将驴粪装入发酵瓶中

“原来没那么可怕

闻起来反倒有股草的清香”

“这是亲手做的堆肥

等发酵成熟了一定要来看看成果”

这场雨天里的实践

让青年们对自然循环的认知

从书本上抽象的概念

悄然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具象体验

从赋能培训中吸纳养分

青年们结合深度对话与四层次聆听的方法,与主理人展开深度交流,了解他们的项目、需求和期待,将好奇和关注转化为具体的探询与主张。

体验了生命故事的温度,聆听了主理人的陈述,青年们用乐高逐步清晰自己的意图和思考,构建即将共创的画面。

田野调查方法与可视化工作法

为洞察乡村需求提供了科学工具

AI实战应用深化研究维度

思维导图、SWOT分析法

助力梳理项目核心要素

主题演讲与PPT制作指导

实现思想的精准表达

信息的高效传递▼

营队讲师

结营当日的课题成果报告,成为检验所学的“瞩目焦点”。这些基于田野调研形成的方案,早已超越了一纸计划书的分量,更像是青年对乡村许下的赤诚承诺。

第1组议题:生态系统构建

在调研小毛驴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梳理出以社区支持农场,生态反哺社区为核心的模式,并展示了农场生态系统的构建。小组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学会将复杂生态知识具象化,更认识到农业是生态、教育与文化的综合实践,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第2组议题:CSA市民农园

推出“菜园三重奏”——原味时蔬尝鲜会、蔬影菜地连连看、虫退散魔法水。既体会到 “三农精神” 的厚重内涵,又凝聚起 “团队协作” 的力量,更在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时锤炼出灵活应变的 “敏捷思维”。

第3组议题:城市娃在农场

小组基于青朱数学项目的1.0版本,深化课程融合、优化组织管理、升级场地体验,让城市小学生更好地体验农场生活,探索生活智慧。这个过程促使小组明确分工与责任意识是效率的基石,而全员集思广益能激发创新火花;定期复盘则培养了多视角剖析本质的习惯。

第4组议题:小毛驴农夫学校

通过与主理人及13位用户的深度会谈,了解目前农夫学校的运行模式和改进建议,精心设计实施方案以及产出具体成果,深化了与乡村的联结,也对农工教育形成了较深的理解与系统性的探索。

第5组议题:堆肥循环系统

从了解堆肥原理、亲身参与堆肥体验,再到信任堆肥,小组成功制作酵素肥和驴粪肥,并基于实践梳理堆肥手册和运营模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小组完成了从“畏难退缩”到“主动担当”的蜕变,更体会到需要尊重自然节律,耐心培育生态生活堆。

第6组议题:帐篷剧《乡路同行》文化展演

利用帐篷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位青年大学生毕业返乡抉择的纠结与迷茫,最终在其他同行返乡青年身上看到希望和发展出路”的故事。生动地将乡村的故事、青年面临的困境与蕴藏的希望传递给外部世界,也从中学会了如何用更具温度与共鸣的方式,让乡村的声音跨越地域隔阂。

第7组议题:“麦脉”可持续生活节

通过策划可持续生活节和组织文化之夜,颠覆传统市集体验模式,以游园形式体验各个农场项目,展示农业多样性,促进市民更好地体验到农场和农耕文化的趣味性。合力打造生活节的同时,更让团队体验到协作的力量和乡土文化传递的多样性,厚植乡土情怀。

第8组议题:驴家柴窑

通过对本会被浪费的瓜果蔬菜进行二次加工实现资源利用(比如学习烤制面包),从中感悟出“0.8原则”:迅速直面失败,才能快速完成学习。无论项目周期长短,都要先交出第一个0.8版本的原型。

第9组议题:野孩子的季风计划

通过体验自然课程、手工木作等活动,感知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儿童沉浸自然之旅,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更纯粹的视角去发现自然的美好。

第10组议题:农业自媒体

利用手机记录各议题小组投身乡村服务的精彩瞬间,以短视频形式助推项目传播,他们做到了:放下单向输出的姿态,耐心倾听田间地头的真实困惑,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拆解难题,才能真正扎根乡土、发挥实效。

本届集训营的意义,远不止7天的相聚。从政策学习到实地调研,从创意迸发至项目落地,青年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友谊,更找到了参与乡村振兴的“打开方式”

为助力青年更持久、深入地转化此次所学成果,特为他们提供实践经费,以推动其将知识技能应用于与“三农”相关的实践活动中。

集训营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看待乡村的新视角——原来参与乡村振兴,不必等“万事俱备”,从一个微小的项目起步,从一次真诚的倾听开始,就是最好的出发。

杨熠晨 西南民族大学

曾经的我,对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毫无头绪,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太过微弱,还没行动就先有了抵触——想着“总会有人去做”。但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彻底明白:意愿本身就是最坚实的力量。

裴玉婷 天津农学院

我如今愈发明白:在地实践需耐住“慢”才能真正扎根;能力的提升应是与村民互相成就的过程;公益更要留足可持续的空间,而非急于求成、单方面输出。

罗足红 中南大学

过去,我总以为公益就是尽力为乡村提供物质支持;如今才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更应该为乡村注入有生力量、创造发展机遇。

张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我渐渐意识到,对一些地方而言,守护好自身的独特风貌——尤其是那份原生态的本真,实则是乡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之夜大联欢

未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持续深耕高校公益社团与乡村之间的桥梁纽带建设,以更具广度与深度的平台赋能青年群体。而这份由青年共同书写的“乡村振兴答卷”,才刚刚翻开序章——因为青春与乡村的故事,永远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