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知思想取向并非简单源于对西方的盲目推崇,而是深植于中西方教育传统差异,还有传统文化传承赓续,特别是意识形态认同变化等因素的结果。
当代中国文化图景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部分知识分子呈现出明显的西方价值倾向。只说他们是公知,不能解决问题。
公知思想取向并非简单源于对西方的盲目推崇,而是深植于中西方教育传统差异,还有传统文化传承赓续,特别是意识形态认同变化等因素的结果。
一、历史回溯,中西知识分子的不同起源
同样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区别。西方教育自古被视为贵族阶级的专利,教育机会长期被上层社会垄断,形成了精英与平民截然不同的教育路径。
这种分化至今仍在延续,比如西方社会通过市场杠杆,高价教育划分教育资源。少数人享受昂贵精英教育,大多数人则接受所谓“快乐教育”,结果往往是社会阶层的固化。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传统教育则更具平民色彩。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虽有其局限性,却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底层士人提供了上升通道。
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天下观”与家国情怀。西方知识体系中,只有到马克思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才出现了真正代表平民的声音。
二、教育分化,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不同使命
中国教育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其平民性与公平性。正如有的观察者指出的:“每个孩子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家庭资源多与少,只要个人努力,大概率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这种教育理念培养的知识分子,传统上更关注苍生黎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大量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先驱投身革命洪流,正源于这种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恩来总理曾对一位苏联领导人说出的“你我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深刻揭示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超越阶级局限、追求更大社会理想的精神特质。他们不是某个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良知。
三、文化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与迷茫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冲击。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到文革的破坏,再到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的大规模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断层。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一些情况下效果欠缺,未能深入知识分子的内心。结果便是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了价值缺失,既未真正扎根传统文化,又未牢固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这种精神上的“无根浮萍状态”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洗脑的易感群体,因而如某大学最近杨某某事件,显示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成为重灾区。
四、西方渗透,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博弈
西方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通过留学、学术交流、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不断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影响不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学术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甚至问题意识中。一些知识分子不自觉地将西方标准作为普世标准,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实。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放大了这种影响,一些知识分子活跃于学术论坛和社交网络。在大量接触西方国家的信息和观点,若缺乏足够辨析能力,很容易被误导。
五、道路自信,重建文化主体性的艰难征程
将一切归因于西方文化渗透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文化自信的缺失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部分知识分子羡慕西方经济,迷恋西方文化光环,独独对自己文化的根基缺乏底气,慕强心理落差使他们容易一边“反思”批判自己的文化,一边不自觉地往欧美靠拢。
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背后是教育传统、文化认同与历史使命感的复杂交织,需要引发重视并加以纠正。
客观上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这些年经济腾飞,科技赶超,越来越多的人文化上也开始找回自信。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和文化自信重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简单照搬西方模式的局限性,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重新发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士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或许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一条既能保持国际视野又不失文化主体性的思想道路。
觉醒的知识分子认识到,照搬西方不行,中国有自己的道路。当然,目前这些人还是少数,而且一直在被反华势力围攻。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建,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确立自身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来源:Honeynigh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