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入侵干细胞?微塑料“渗透”多个器官,小心5个隐蔽来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0:27 2

摘要:它们不会发出警报,不会敲门,但能以24小时为单位,穿透肠壁、进入血液、直达干细胞。那些曾被视为“遥远海洋污染”的颗粒,现在已经被证实藏身于肺、肝、肾、胎盘、心脏等多个器官。

微塑料不是未来的敌人,而是此刻正在身体里悄然活动的“内贼”。

它们不会发出警报,不会敲门,但能以24小时为单位,穿透肠壁、进入血液、直达干细胞。那些曾被视为“遥远海洋污染”的颗粒,现在已经被证实藏身于肺、肝、肾、胎盘、心脏等多个器官。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最危险的并不是那些看得见的塑料袋,而是那些看不见的、吃得下去的、洗得掉色的、喷得上脸的微小粉尘。很多时候,它们不是来自海洋,而是来自厨房、浴室、甚至是床单的纤维角落。

微塑料的穿梭能力,远比想象中更“聪明”。研究显示,粒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微粒,足以绕过肠道屏障,被肠道免疫细胞主动吞噬,并被送入淋巴系统。而更小的纳米级塑料颗粒,甚至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悄悄进入大脑。

微塑料进入体内后,并不会就此“安分守己”。它们可能干扰细胞分裂,激活炎症信号,甚至扰乱基因表达。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们常常被有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附着,如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等,这些化学物质会随着微塑料一同进入体内,在干细胞层面搅动风云。

干细胞,是身体的“起源代码”,一旦被污染,等同于从源头污染人生程序。

这些微塑料到底是打哪里来的?

不是塑料瓶,不是塑料袋,而是厨房热锅蒸腾时飘出的涂层锅烟尘

在高温下,部分不合格的不粘锅涂层会释放出极微小的塑料碎片,肉眼不可见,却能飘到盘子里、吸入肺部。尤其是锅底已经出现划痕的老锅,那些看似平凡的饭菜,其实已经加料了“颗粒级毒素”。

第二个隐蔽来源,是洗衣机排水

每次洗衣,尤其是合成纤维衣物(如涤纶、尼龙),都会释放出数以万计的微塑料纤维。这些纤维通过排水系统流入河流,最终循环回饮用水中。这些微纤维无法通过传统的净水设备过滤,最终“原路返回”进了身体。

第三个是瓶装水

一项横跨9个国家的研究检测了250瓶瓶装水,结果发现93%含有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微塑料成分。尤其是瓶口附近的开瓶扭动,更容易剥落微塑料颗粒。相比之下,自来水反而更加“干净”,因为它经过多道处理工序,反倒能过滤掉部分污染。

第四个则是空气中的纺织粉尘

家中柔软的窗帘、沙发、床单、地毯,几乎都是塑料纤维制成。它们不断释放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通过呼吸进入肺泡,堆积于肺组织。许多过敏、慢性咳嗽,甚至肺部结节的形成,都与这些慢性刺激源关系密切。

最后一个来源,最容易被忽视——日用化妆品中的微珠

许多洗面奶、牙膏、去角质产品中,仍然含有被称为“美肤微粒”的聚乙烯微珠。这些“美肤神器”并不会被皮肤吸收,而是通过毛孔残留,或在冲洗过程中进入水体后又回来“投胎”到饮用水中。

微塑料的危害,并不仅限于“堵塞”或“刺激”。更深层的影响,藏在细胞层面。

研究观察发现,微塑料进入体内后,会诱导氧化应激反应,破坏线粒体功能,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下降。这种变化在肝脏和肾脏尤其常见,表现为代谢能力异常、解毒功能减弱。长期如此,甚至可能成为慢性疾病的“幕后推手”。

在心血管系统中,微塑料则像一颗颗隐形的“雷”,它们可能嵌入血管内皮,诱发局部慢性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斑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有研究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检测到微塑料残留,这意味着它们已不再是理论威胁,而是“作案现场”的证物。

最令人不安的,是它们对胎盘和胚胎的潜在影响。2021年一项意大利研究首次在胎盘组织中检测到微塑料,提示这些颗粒能穿越母胎屏障,影响胚胎发育。这种“先天级污染”,可能是未来儿童发展障碍、免疫失调的隐藏因子。

既然隐患如此之多,如何自保?不是全面拒绝塑料,而是学会精准防范。

在厨房中,选择使用陶瓷或不锈钢锅具,避免高温下使用有涂层的锅具,尤其是已经掉漆或刮花的锅。同时避免用塑料容器加热食物,特别是在微波炉中,这种加热方式会让塑料更容易释放微粒。

清洗衣物时,可使用微纤维过滤袋收集衣物释放的微粒,减少洗衣机排水中的微塑料排放。布料选择以天然纤维如棉、麻为主,避免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

在饮水方面,尽量使用玻璃或不锈钢水壶,减少长期饮用瓶装水,尤其是反复使用的塑料瓶。对于家庭饮水系统,可考虑安装活性炭配合纳滤膜的复合净水装置,更有效拦截微粒。

室内环境的微塑料控制也不容忽视。日常清洁时,使用湿式拖把和HEPA滤网吸尘器,避免干扫扬尘。同时定期清洗窗帘、床单、地毯,减少空气中纺织微粒的悬浮量。

在个人护理品方面,选择标明“不含微珠”的产品,避免使用含有聚乙烯、聚丙烯成分的洗面奶、牙膏、磨砂膏。注意查看成分表,越简单越安全。

微塑料污染,是一场“看不见的慢性战争”。它不声不响,却已渗透进每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真正的健康,不只是“吃得好、睡得饱”,而是从每一道水、每一口饭、每一次呼吸中,把危险尽可能挡在身体之外。

因为身体不是垃圾分类站,更不是塑料回收厂。

每一次忽视,都是向未来健康透支。

每一个选择,都是给细胞一次保护的机会。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旭,王珊珊,陈慧,等.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3,40(4):385-390.

[2]王晓燕,李丽,赵丹,等.微塑料暴露对哺乳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4,42(1):48-52.

[3]杜瑶,胡文强,张建东,等.微塑料在食品和饮用水中的研究与检测方法进展[J].食品科学,2025,46(8):278-285.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