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会客厅:从贝蒂·费希特到“开路的人”|品牌新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0:30 1

摘要:纵观人类文明史,女性长期被固化为社会规则的“遵循者”而非“制定者”,这种角色禁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系统性壁垒。上个世纪,一位名叫贝蒂·费希特(Betty Fiechter)的年轻女性,推开了这道门:从制表工坊的学徒,成为瑞士制表业的首位女性掌舵者——

文 / 郝思嘉

纵观人类文明史,女性长期被固化为社会规则的“遵循者”而非“制定者”,这种角色禁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系统性壁垒。上个世纪,一位名叫贝蒂·费希特(Betty Fiechter)的年轻女性,推开了这道门:从制表工坊的学徒,成为瑞士制表业的首位女性掌舵者——她在男性主导的精密制造领域开辟出全新的性别叙事。

贝蒂·费希特女士

百年后的今天,文学上的思想交锋、赛道上的锋芒突破、公共场域中的理性声浪,正将这份精神接力传递,拓展为更辽阔的对话空间。女性主义是她们的思想底色,理想主义则是丈量前路的步履——当无数个体在历史铜墙上凿出微光,便共同构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会客厅”:每一个愿为时代开路的人,都将在此获得回响。

掌舵:

把一枚齿轮安放回命运的位置

汝拉山谷的清晨,寒意像金属般清冽。1920年代的制表工坊里,白炽灯稳稳地亮着,放大镜贴着人们的眼眶,镊子在毫米之间游走。敲击与摩擦发出极轻的声响,仿佛从时间深处传来的脉搏。一个十六岁的女孩被安排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记录零件、核对时数。看似琐碎的日常,却在她心中种下另一种秩序:在发条的紧与松之间,她学会以耐心丈量时光;在齿轮的啮合声里,她体悟到稳定与远见的价值。那是贝蒂·费希特的第一堂“时间课”。

十几年后,会议室的窗帘被人拉开,晨光浸入深色木桌。三十七岁的她接过印着品牌纹章的文件夹,从此以制表史上第一位女性掌舵人的身份,承担一个百年品牌的方向。她不以誓言为凭,而以行动作答:校正生产线的容差、审视产品线的定位、收拢散乱的库存与渠道。展会的大厅、商会的议桌、火车窗外的群山,成了她新的课堂。她的笔记本里不再只是工序,逐渐填满了财务数字与市场分析。别人眼中枯燥的数据,在她看来却是脉动的经纬,昭示着未来的可能。

工作中的贝蒂·费希特女士

她深知,掌舵的责任,不在于取代工匠的双手,而在于为整个体系设定航向——工艺是品牌的根,商业的眼界是向外生长的枝桠,只有不断向外延伸,才能让一个名字跨越山谷,走向世界。

此后的数十年,她与时间并肩而行。世界经济的起伏、行业浪潮的更迭,都曾考验她的定力。

1930年代,她主导开发自动上链女表。这款表并不把女性视作“首饰的延伸”,而是把尺寸、重量、佩戴体感重新计算,让优雅与精准彼此成就。

1956年,她再次把答案推进一步:Ladybird问世,最小圆形机械机芯在拇指指腹大小的空间里稳定跳动。它不仅展示“技”的极致,也宣告一种“义”:纤细并不意味着脆弱,装饰可以与力量共居。

最小圆形机械机芯

1970年代起,石英浪潮铺天盖地,机械被讥为“执念的遗物”。无数企业为现金流转向石英逻辑,贝蒂却按下慢速键,坚持把品牌维系在肉眼几乎难见的游丝上。她说:“机械不是工具,是思想与美学的住所。”这句话在财务报表上无法立即折现,却在时间里层层回响。风头过去,机械以文化对象的身份重返大众视野,而她守住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行业赖以自豪的精神纬度。

她选择在低谷时守住工艺的灵魂,在机遇来临时果敢投入资源。她懂得在潮水汹涌时放慢脚步,也懂得在时机到来时加快节奏。别人看到的是她的固执,而时间一次次证明,那其实是她的远见。

从学徒到掌舵,贝蒂·费希特的故事,是关于时间与眼界的长卷。她让“女性主义”从标语回到实践:女性不是被允许的配角,而是主动的生产者、决策者与叙事者。而“理想主义”在她这里也并不悬空,它落在工艺、落在产品、落在风暴里仍然稳定的价值判断上——用可检验的时间,来回报一以贯之的选择。最终让自己的名字,与宝珀一同,成为时间长河中最稳健的一枚齿轮。

宝珀Ladybird贝蒂女士系列紫微星定制腕表

传承:

把思想装进指针的行程里

当“机械承载思想”的理念从精密齿轮间溢出,流向更广阔的人文领域,某种超越行业壁垒的共识正在成形。夜色降临,年轻的作家在台灯下反复修改和打磨文字段落,像在一枚机芯里一遍遍寻找最可能的啮合。一本书或一枚表,都是时间的容器,在用不同的形态证明我们“来过”。

文字是时间的榫卯,以微小单元构筑永恒,在有限容器里盛放无限存在。正如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所提出的:“读书,让时间更有价值。”

文学与制表的交汇处,是对“细节与耐心”的共同信仰。写作者相信字词的排列能显示人心的微妙;制表师相信零件的配比能准确地丈量时间。两者都反对草率,拥抱漫长;两者都把“看不见的功夫”当作立身之本。理想主义因此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可被复制的日常技术——在每一次删改、每一次打磨里,安放可被验证的诚意。

而当代女性的故事,是这份诚意最动人的注脚。她们不是海报上的标签,而是从一个个具象场景里走出来的人。

陈冲在80年代凭借电影《小花》成为全民偶像,她在国内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只身赴美,从刷盘子打零工到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用十年时间打破西方对东方女性“柔顺缄默”的刻板想象。那份不安于现状、敢于开拓的勇气,让她在《末代皇帝》中塑造的婉容皇后至今仍是跨文化表演的经典形象。

镜头转向体育领域。对手握中国冬奥历史首金的杨扬来说,短道速滑比赛中的每一毫秒都必须被精准掌控。她曾因此痛失金牌,感受到时间的残酷;也因此沉淀了心态和能力,实现突破。对杨扬而言,退役之后从“运动员时间”转换到了“现实世界时间”,这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是精神上的开拓和自主,是她从“冰雪女王”到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再到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转变过程中,对时间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获得中国冬奥历史首金的杨扬

同样在赛道上书写新规则的,还有女子田径运动员吴艳妮。面对“张扬过度”的质疑,她以镶钻美甲搭配竞技速度,让女性力量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全新语法。当起跑线上那道闪耀的身影率先冲线时,她突破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终点,更在“女性该如何存在”的价值观赛道上踏出了一条新路——美从来不是竞技的敌人,而是勇气的徽章。

这些女性面孔集合成真正的“群像”。她们不致力于成为同一套叙事模板,而更愿意通过行动表达差异:沉静也好、强烈也好,都是合法的存在方式。女性主义在今天的要义,正是“把选择权交回给当事人”。

在这样的语境下,瑞士高级腕表品牌宝珀 BLANCPAIN推出的全新播客节目《宝珀有时》成为一个特别的中介。写作者泓舟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六位女性嘉宾对谈,她们中有奥运冠军、法律学者、心理学教授、作家……她们被称为“开路的人”——将赛场转型的阵痛、体制突围的博弈、乡村教育的深耕,转化成可供传播的女性经验样本。声波在此成为新的榫卯,咬合起时空断层中的同类。

开路:

把路径从单线拓成路网

“开路的人”,不是第一个冲过终点的人,而是愿意把路修得更宽的人。历史中的开路者常常以个人天赋被记住,但真正让文明稳固的,是那些把经验转化为可复制路径的人。

在播客《宝珀有时》已经播出的两集中,法律学者陈碧认为,女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由家庭角色来定义,应该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的主体性其实已经在崛起了。”女性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和向外拓展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去打破自我设限。时间是积累与沉淀的度量衡,“活着,每天做一点,就会积累出质变”。

身兼作家、设计师、品牌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宁不远认为,时间的流逝不应该让人感到焦虑,而应该被视为一种机会,甚至是宝贵的资源。“如果你不怕失去,你会更自由。”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挑战和成长,而这些经历最终塑造了她们的自主性。任何时候都可以离开舒适区,去面对不确定性。“不要浪费那些发生在你的生命里面的事情。”

《宝珀有时》播客栏目

“开路”可以是制度与信仰之间的一座桥,是冠军经验的公共转译,是情绪治理的日常技术。当“开路的人”越来越多,“路”就从狭窄的小径变为网状的道路:有岔路,有坡度,有观景台,允许更多样的生活并行不悖。

在这一层意义上,《宝珀有时》又一次发挥了作为“声场”的力量。它把“开路”的经验放大给更多耳朵听见,把“可以效法的细节”在陌生人之间快速传播。

声音的扩散性让理想主义不再孤立成峡谷里的回声,而是成为城市里可被相互看见、相互鼓励的灯光。它不吵,它稳;它不一蹴而就,它日拱一卒。就像一枚精心调校的机芯——每一次振动不过半步,却能把整天走得极稳。

如果说贝蒂的机械机芯是“时间的会客厅1.0”,那么《宝珀有时》就是它的2.0版本。房间从表盘后的空间,迁移到耳机与麦克风;“看得见的手艺”转化为“听得见的思想”。

当声音与机芯对上了节拍,“时间的会客厅”便从一个品牌的隐喻变成一座公共空间:任何愿意在此说真话的人,都能被温柔而认真地倾听。它不以喧哗立名,也不以“观点的锋利”取胜;它以“经验的真实”打动人,进而鼓励更多人在各自的行业里继续做难而正确的事。

结语:

时间的回声,回到你我的手腕与耳畔

回望来时路,贝蒂·费希特把一枚齿轮安放回命运的位置;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把一本书重新安放到年轻人的书桌;女性群像把主体性安放回她们自己的身体;“开路的人”把路权安放在更广阔的人群中;而《宝珀有时》把这些经验安放在一个可循环的声场里,让每一次聆听都像给机芯上满弦。

过去与现在,从来都不是断裂的两端。它们像一条河流的不同波澜:在前方,是贝蒂在时代中校准品牌方向的身影;在此刻,是我们在琐碎生活中校准步幅的努力。理想主义并未远去,它只是换了衣裳:有时是一枚稳定走时的腕表,有时是一本被反复翻阅的书,有时是一段在地铁里陪你走过三站路的播客。

当你下一次抬腕看表,或在深夜戴上耳机,不妨把它当作一次小小的会客:你与时间坐下,交换彼此的近况——你告诉它今天的犹疑与愿望,它回赠你一段可持续的、谦和的推进。在这间会客厅里,没有人被催促,没有人被嘲笑;每一个愿意认真生活的人,都能被稳稳地安放。

理想主义从未过时。它藏在机芯的嘀嗒声里,藏在字句之间,藏在一声又一声不慌不忙的讲述中。只要还有人愿意在细节里下功夫,在风暴里稳住心,在人群里尊重差异,这间“时间的会客厅”就会一直亮着灯。

时间无声,但思想与勇气,使它发声。

来源:吴晓波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