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的一个夏日,一台佩戴着工号“2025”的智元“远征A2”人形机器人正在浦东的街道上漫步。它在30多度的高温下稳健行走,自主避让障碍物,甚至与路人互动。
2025年全球首个万台订单签署,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快速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
八月的一个夏日,一台佩戴着工号“2025”的智元“远征A2”人形机器人正在浦东的街道上漫步。它在30多度的高温下稳健行走,自主避让障碍物,甚至与路人互动。
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上市公司中有110家与人形机器人有关,这些公司当下发展都较好。
而且相关企业半年内激增11万多家。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为1292398家,其中智能机器人企业953640家。
目前来说,产业发展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8月20日,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多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署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0000台订单。
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诞生以来数量最大的单笔订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走出实验室,作为一种可量产、可交付的生产力工具进入现实世界的千行百业。
与此同时,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国移动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项目总金额达1.2405亿元。
由此可见,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经历从“炫技”到实用的转变。在今年的大型活动上,各种机器人展示了惊人能力:全球首款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打破行业续航瓶颈;工业人形机器人能在油污、粉尘环境中自主识别箱体。
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人形机器人进行了24小时直播行走挑战,全程无遥控干预,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步态调整等动作。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70%,但高端芯片和核心算法平台仍受制于国际供应链的波动。
当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在深圳市南山区养老护理院内,“赛博养老搭子”机器人正陪伴老人练习太极拳。
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承担分拣、质检等任务。在服务领域,它们能够制作煲仔饭、从事迎宾歌舞等服务。
据预测,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幅达到125%。人形机器人已在零售配送、农业生产、餐饮服务等领域试点投入,部分场景甚至实现了小规模常态化运营。
同时,政策驱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到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
而且工信部提出的2025年目标是: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突破“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实现整机批量生产,并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示范应用。
此外,地方政府也迅速布局。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出台政策,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尽管发展迅猛,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核心技术存在短板、生产成本高企、应用场景不足,加之产业人才与行业标准缺失,这些问题考验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人形机器人普遍面临续航时间只有2到4小时的困境。高智能往往对应高能耗,大模型或GPU芯片配置都是“电老虎”。
目前人才短缺也是突出问题。传统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脱节,多地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机器人研发总监、系统操作员等成为引才重点。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市场前景极为广阔。GGII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今年六月,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以每年63%的速度迅速扩张,从今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34亿美元。
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拥有25.2万台人形机器人,到2050年将增加到3.02亿台,占全球人形机器人总量的30%。人形机器人相关受益公司名单如下:
综上所述,人形机器人未来可期。从工厂车间到养老院,从深圳到上海,这些人形机器人正在一步步走出科幻小说,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