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历者的认知都有自身局限性,他提供的是微观的、感性的、视角受限的第一手材料。一个士兵的经历无法代表整场战争,历史是无数个体经历、结构性力量和偶然事件交织而成的,任何单个亲历者都无法掌握全貌。
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你没经历过那个时候,你不懂,你没资格说。这种唯经历论是片面和错误的。
首先,亲身经历者说的是不是全面客观的?
经历者的认知都有自身局限性,他提供的是微观的、感性的、视角受限的第一手材料。一个士兵的经历无法代表整场战争,历史是无数个体经历、结构性力量和偶然事件交织而成的,任何单个亲历者都无法掌握全貌。
同时也存在“当局者迷”效应,“盲人摸象”,他们可能不了解高层的决策过程,不清楚其他地区的情况,更无法预知事件的最终结局和历史意义。事后的回忆固然重要,但事后基于全局的、冷静的分析恰恰是历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更关键一点,记忆滤镜也带来记忆的不可靠性与主观性。人类记忆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重塑、美化、甚至扭曲。个人经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史极具价值,但必须与其他史料进行交叉验证,因为记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情感、后续经历以及主流叙事的影响。
研究者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个体口述回忆,自己分析判断,远远比一个当年经历过的个体视角更有全局观。
一个经历抗日战争的老兵,他可能无法了解全国、国际战争全貌,但是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大量史料,全面了解这场抗战。这其中也包括千万个不同立场亲历者的口述。通过这种交叉验证,可以拼凑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图景,并识别出单一叙述中的偏见或错误。
时空的距离感,也避免了“当局者迷”。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提供了一个冷静分析的视角,以一种更冷静、更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评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也是大多数亲历者所不具备的。研究者可以用这些工具来解读史料,发现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和规律。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区别,研究者追求的是“真相”而非“真实”。
亲历者提供的是个人的“真实感受”,但这种感受不一定是整体的“真相”。历史研究的目标是尽可能逼近客观的“真相”,这就需要跳出任何单一的个人感受。
历史研究正是一个将无数“真实”的碎片,通过严谨的方法拼凑成一张尽可能完整“真相”的过程。
“你没经历过,就没资格说”,这是“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当一个人在观点或事实上无法驳倒对方时,转而攻击对方的身份或资格,试图以此剥夺对方发言的合理性。这是一种无效的论证,因为它回避了对问题本身的讨论。
这也是一种情感防御与身份捍卫。 当听到和他们的个人感受或集体记忆不符时,他们会感到一种情感上的冒犯和威胁。于是通过设立“资格门槛”来构建一道防御工事,保护自身情感和认同不受挑战。
这也是思维的懒惰与封闭。 它不需要去面对复杂矛盾的史料,不需要进行艰苦的思辨,只需要站队——“我经历过,所以我正确”;“你没经历过,所以你错误”。
“你没经历就没资格”这句话,偷偷地、错误地预设了一个前提:讨论的对方既没有经历,也没有研究,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凭空臆想的人。以此偷换了辩论的焦点,暗中设定了唯一合法的资格就是“亲身经历”,从而把所有非亲历者(无论其做了多少研究)都粗暴地划归到“没有资格”的阵营里。这完全无视了深入研究可以成为另一种甚至更具全局性的“资格”。
说出没资格这句话也代表他关闭了对话,是为了结束对话。
唯经历论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今天对古代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法官没有经历过犯罪,所以没有资格审判罪犯,医生没有得过一种病,就没有资格治疗了,我们都不是从唐朝穿越过来的,所以我们也没资格研究和评判唐朝发生的一切。
这显然很荒谬。
来源:史海趣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