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切实解决牧区群众诉讼语言障碍问题,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人民前旗法院白彦花法庭创新推出“蒙汉双语诉讼服务通道”,近日成功调解两起涉牧民事纠纷,让蒙古族群众在“听得懂、说得明”的司法环境中感受到法治温度。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切实解决牧区群众诉讼语言障碍问题,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人民前旗法院白彦花法庭创新推出“蒙汉双语诉讼服务通道”,近日成功调解两起涉牧民事纠纷,让蒙古族群众在“听得懂、说得明”的司法环境中感受到法治温度。
双语服务破沟通壁垒
针对辖区蒙古族牧民汉语表达能力有限、法律文书理解困难等问题,法庭全面推行蒙语诉讼服务。近日,在审理一起拖欠2万元购羊款纠纷时,原告递交蒙文版买卖合同及手写蒙古语起诉状,承办法官庆达嘎当场用蒙古语核对证据材料,详细讲解诉讼权利义务。被告六某某表示:“法官用蒙古语解释欠款法律后果,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愿意分期偿还。”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调解协议,法庭同步制作蒙汉双语调解书。
全流程双语保障诉权
随后,在一起马群租赁合同纠纷中,被告未按约定归还20匹马及期间繁殖的10匹小马驹。法庭通过三项举措确保诉讼无障碍:一是向双方当事人送达蒙文版应诉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二是使用蒙古语开展庭前证据交换,法官助理用蒙古语标注关键合同条款;三是全程蒙古语开庭,书记员王星制作双语庭审笔录。原告孟某某称赞:“以前觉得打官司复杂,现在能用蒙古语说清诉求,连笔录都看得懂,心里特别踏实。”经调解,双方协商以10万元抵偿部分债务。
法治种子播撒草原
两起案件的成功调解彰显双语司法实效:一方面,牧民通过“零障碍”沟通更深入理解契约精神;另一方面,法庭借机开展“马背上的普法”,用蒙古语讲解《民法典》合同编要点,发放蒙文版诉讼指南50余份。
下一步,白彦花法庭将持续优化双语诉讼机制,探索建立蒙古语电子档案库、培养“双语法律明白人”,让司法服务真正扎根草原、润泽民心。(吕悦)
来源:长安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