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真的能飞吗?许多年前,你如果在胡同里问中国的老大爷,他多半会哈哈一笑,说:“哪能啊,孙悟空也没真飞过。”可当你拿出《流浪地球》或者《三体》,他可能就会摆摆手:“哎哟,这书是狠,地球都能开出去!”这话里,有点调侃,也有点真的敬佩。毕竟,几千年过去了,咱们中国
人类真的能飞吗?许多年前,你如果在胡同里问中国的老大爷,他多半会哈哈一笑,说:“哪能啊,孙悟空也没真飞过。”可当你拿出《流浪地球》或者《三体》,他可能就会摆摆手:“哎哟,这书是狠,地球都能开出去!”这话里,有点调侃,也有点真的敬佩。毕竟,几千年过去了,咱们中国人关于飞天的事儿,真不是随便编出来的花哨,而是代代琢磨、偶尔还真干成了几项大事。今天要说的,是几位中国古代“敢想、敢试、敢摔”的飞行达人,别不信,这里面的人比科幻小说还要“野”。
小时候,我们折纸飞机比赛,谁飞得远谁就得意洋洋,那时候没几个人知道,咱们祖宗其实早就琢磨过比纸飞机复(学)杂(术)多了的飞行器。最经典的“飞天”形象就活跃在敦煌壁画里:胖墩墩的天女,仙气飘飘的乐伎,衣袂漂亮得仿佛真的要飞出石窟。一抹神秘的起步,总是从幻想开始,离地三尺、八尺、千尺,都是人心里的试探。
当然,真人想飞就没那么轻松。传说舜帝要修谷仓,爹瞽叟升起一道阴谋火,准备把儿子烤成焦炭。舜却不是省油的灯,两手一笠,纵身一跃,斗笠当“翅膀”,一个“飞天”动作把自己扔了下来——虽然是保命,但说起来,比降落伞面世早了两千多年。那一瞬间,舜脑子里想的,大概也是,“老天爷,保我一命吧,不要求我飞得美,只求我别摔成稀泥。”
巧匠最爱琢磨飞天的,鲁班、墨子这些名字,你听众说得不少。鲁班折腾风筝,也不是为了舒服,早年多半是做着玩,后来风筝越做越大,人上去了。风筝那碟事,能当飞机的鼻祖吗?其实不光能,还一度在战场上立过功。有唐朝守将靠风筝送急信突围,也有传说风筝载人滑翔越城,不过成功率嘛,听着比科学实验还悬。风筝传到马可·波罗手里,人家学着做了点滑翔机,西方还夸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至今,在华盛顿的国家博物馆,那块牌子还挂着“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早于你们飞机”。
风筝再高级,也还得靠风、靠绳。古人上头的,往往还是滑翔类尝试,弄羽毛裹身上,坡顶一纵,就算拼命,也顶多飞几百步,要是真的摔下来,命不好就埋在史书脚注下面了。《汉书》里曾有勇士在长安“飞”,硬生生成了飞行表演悲剧片——可人们还是没死心。北齐的元黄头被高洋让乘“纸鸱”去试命,别人都栽了,他竟然一气飞到城郊,“命大”二字,成了古今滑翔第一案。
你可能插一句:“那热气球是啥时候搞出来的?”往前翻,可有意思了。西汉淮南王刘安搞了个“鸡蛋烧艾草”,让空壳漂起来。你乍听是小孩子实验,其实就是热气球原理早于西方千年。后面有孔明灯,也有元宵飏灯,点燃后能拖着一串小灯上天,成了赏花爆米花兼飞行实验。
要再说机械动力飞行,你知道竹蜻蜓吧?小时候转两下就飞,它背后可大有故事。外形虽孩子气,但中国人早就琢磨出气流和升力怎么配。张衡,是不得不说的名字。他除了地动仪、浑天仪,把“木雕”掏空,加机关,让它自飞数里,那叫一个牛气。这里头没用人爪拍,真是全靠腹内机械动力——螺旋桨、助力器、滑翔策略,现代飞机技术的雏形就藏在那里。说实话,咱们现在能在摩天楼喝咖啡,还得算老祖宗一份。
张衡的机械脑子不是只琢磨能飞。他还研究星象、地震,发明了分分钟测出地震方向的地动仪,那珠子掉蟾蜍嘴里的装置,致敬挂在月球环形山上。浑天仪、指南车、自动日历,这些玩意儿其实都戳在全人类科技的缝隙里,谁说中国只会四大发明?木圣之名,不是白叫的。
飞车、飞船的记载,也时不时就在古书里冒头。飞的过程不一定都靠谱,像元朝那个漆工王某据说造了能跨岭过山的飞车,吹得步步惊心。明清时期苏州人徐正明用竹蜻蜓原理做直升机,椅子下藏着齿轮机关,脚一蹬就起,多少人看傻了。真正飞过小河,虽然也只升高一尺多,但你想,交通拥堵时能这样跨河,足够让邻居羡慕半天。清朝石甘四更是“飞床”腾空、木牛流马搞出来,胆量和脑洞绝不比现代工程师差。
近现代飞机谁先发明?世界各地争得不可开交。国人常喊莱特兄弟,但其专利是操纵系统,不是飞机本体。而咱们的广东农家子冯如,12岁连英语都还在学,已能造机器,到旧金山混出“天才发明家”的名号。1908年,他那架冯如一号成了中国人发明现代飞机的标志,改良后飞得更高更远,世界科技的发展,又一次悄悄印上了中国制造。
至于喷气飞行和火箭,那可是中国人的旧绝活。从宋朝的火箭、明代的“神火飞鸦”,再到元末的万户绑着火箭、手握风筝、坐在椅子上拼死一跃,试图借火药和风把人送上天。有人说,这事儿“太疯了”,但你想想,不疯能有后来的人登月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他的名字挂在月球环形山,万户成了大家公认的航天第一人。
还有那些“火龙出水”等多级火箭,让明朝工匠成了最早的军事导弹专家。你要是带着这些老技术,去和《流浪地球》《三体》里的天体迁移比一比,不敢说真能让地球“飘”走,但至少敢管地震、会造飞轮、敢追星辰。
其实,问中国人何时能飞,答案也许不是某一天突然突破,而是千百年来,一群普通或不普通的人,抱着点倔强,摔了、烤了、扔了、拼了,还有人飞过河、飞完丧命。不是光荣,也不是失败,是种坚持。今天中国航天能上天探月,有一份冒险精神是跟那帮“古代飞行员”学来的。
故事说到这儿,人能不能飞?理论上说,现在不嫌钱贵、不怕摔,哪怕天上打转也不是大事。但我总觉得,祖先的那一跃——斗笠、竹虫、风筝、火箭、机关椅——留下的是信念,而不是一种技术。或者说,咱们真的每代人都在追一种“飞”吧。飞天的梦,从不嫌老,只等有下一双敢飞的手。
说到这里,谁还会觉得《流浪地球》只是“瞎想”?有一天,哪怕不是整个地球手拉手往宇宙飞,至少我们还有勇气继续编织更大的飞天故事。你说呢,这种倔强,是不是比技术还要重要?
来源:月光下抒情的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