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头条(陈运发 王中营)杜增的人生充满坎坷。29岁时父母双亡,家中一贫如洗。2000年,其子在河中捕鱼时不幸触电身亡,留下年仅6岁和4岁的两个孙子。面对接连打击,杜增一度陷入绝望。关键时刻,村两委为其办理了低保,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心理和物质上给予支持。“
今日头条(陈运发 王中营)杜增的人生充满坎坷。29岁时父母双亡,家中一贫如洗。2000年,其子在河中捕鱼时不幸触电身亡,留下年仅6岁和4岁的两个孙子。面对接连打击,杜增一度陷入绝望。关键时刻,村两委为其办理了低保,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心理和物质上给予支持。“当时大家帮我干农活、送米面,村干部三天两头来家里安慰我。”杜增回忆道,“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有乡亲们的善心,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勤劳致富:从贫困户到带头人 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杜增通过政府提供的农机购置补贴,贷款购买了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他主动为周边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收割服务,每亩仅收取成本价。“政府不仅给了我3万元补贴,还联系农机专家教我操作技术。”杜增说,凭借诚信服务,他的农机队年服务面积超过2000亩,年收入突破8万元,成为当地农机服务的带头人。
反哺桑梓:一碗热粥传递温暖 致富后的杜增始终牢记曾经的帮扶之恩。2024年秋季,他出资在村口搭建了“爱心粥棚”,每天清晨为在校学生、环卫工人、留守儿童和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早餐。粥棚开放以来,日均服务80余人次,累计送出早餐万余份。“孩子们喝着热粥上学,老人不用早起做饭,环卫工人能吃上热乎饭,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杜增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
善举感染乡邻:汇聚更多爱心力量 杜增的义举不仅温暖了村民,也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公益。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参与其中,返乡大学生自发担任志愿者。“老杜是我们村的榜样,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好日子不能忘本。”村支书张留江表示,下一步计划将粥棚升级为“日间照料中心”,让更多特殊群体受益。
从困境中的受助者到公益路上的践行者,杜增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的故事不仅是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如今,叶园村的爱心粥棚已成为当地一道温暖的风景线,见证着平凡人用双手书写的不平凡故事。
编辑 雨露 审核 芳芳
来源:錦绣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