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教会了咱们吃饱饭?谁把日子过得红火?我听街坊邻居聊起这话题,人人有自己的“财神”。有人谢领导,有人夸政策,还有人直言全靠自己命好,那些年还真流行拜财神。可你仔细扒拉扒拉,真财神到底是谁?谁捣鼓出咱们这顿饱饭这些年富足?说真的,大多数人心里还真没个谱。
谁教会了咱们吃饱饭?谁把日子过得红火?我听街坊邻居聊起这话题,人人有自己的“财神”。有人谢领导,有人夸政策,还有人直言全靠自己命好,那些年还真流行拜财神。可你仔细扒拉扒拉,真财神到底是谁?谁捣鼓出咱们这顿饱饭这些年富足?说真的,大多数人心里还真没个谱。
我是亲历了从“票据管饭”到“满街红灯绿酒”的这一路,七八十年代的苦日子,脑海里一点都没褪色。说实话,那时候街上人,都勤快得出奇,干活争了命。工厂里劳动竞赛像打仗,村里种田也恨不得一天劈成两半用——可还是穷,家里日子紧得能听见米袋子的喘气声。没人觉得自己的拼命能换来多好结果,最盼的是队长开会能多分两勺粮食,就那样一天混一天。
但“富裕”这玩意儿,其实摸着门槛,也就是从千禧年开头那会儿。2000年往后,日子像突然抬头的庄稼,一年高过一年。谁还想着饭票?谁家不琢磨换新房,买小车?超市里一拉开门,啥都有,麦克风里播的也是“生活品质”一词,我第一次听见还以为是饭菜新花样。其实啊,咱们赶上的是五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好日子,换句话说,祖辈说的“衣食无忧”算是给盼上了。
有一阵子,九十年代,南方工厂热得像蒸笼。北方小伙子、东北姑娘,背个破包跟着长途汽车南下,去深圳、去广州,梦里喊的不是“领导分粮”,而是“厂里计件,干多挣多”。市场经济那风,第一次真吹到老百姓脸上,你灯泡一换,脑子都亮堂了。大家又吃苦,又精明,说是打工,其实都怀着“再也不回去种地”的小心思。家里穷了几十年,能不能换换运气,谁心里没点滋味?
说起来,这一切,其实都跟经济体制转向脱不开关系。好几年里,老家里大伙始终不明白:换了一个说法,凭啥钱袋子就鼓了?其实市场经济这事,别管世界哪家,谁跟计划经济死磕,都跟自己过不去。大多数国家早识破了局,换到市场的路上一路带风。可家里老人,总喜欢感谢这个那个,早年盼老天,后来谢政策。不怪他们,谁日子难,谁都想领头人能多发点东西,根本没意识到决定贫穷富裕的开关,其实是“你能不能自由搞买卖、你能不能自己决定把力气花在哪儿”。
计划经济,留到现在的国家也就一小撮,普遍清苦得很。富裕,还是得靠市场。咱现在提起“资源配置”啥的,都当成了大原则,被写进了教科书,可实际到民间,大家还是没太转过来:富不富,还是拜财神,潜意识里老觉得做生意的“聪明归聪明,没啥正经的大功劳”。
小时候家里种田,不敢想能养活全家。种地靠人和牛,铁锨、锄头,是我爷爷辈的小宝贝。其实从周朝那会儿起,后面几千年没变过,铁农具的样子糙得让人心疼,全靠胳膊腿撑着。家里要是谁肚子里多吃了几口,那真能吹一年。也怪不得,劳动效率低得不行,地里种的粮食出一田,分摊到一家子,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舍得多做顿饭。
说实话,几千年里,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没啥花样。学者都喜欢说“一步跨千年”,其实都是因为工业革命。人类发明了机器,你一脚下去,劳动效率蹭蹭往上窜。那种比喻像“天梯”,本来一家子要仨劳动力,现在一个人就顶三家,日子一下子翻了身。工业革命后面,科技进步啥的,闭着眼都能想出一大堆家用电器。那要不是机械帮忙,咱们还在田里挖地呢,哪里有空坐下来,琢磨“人生理想”?
后来,技术是愈发进步。服装、家电,井喷一样冒出来。人不用再为三餐发愁,创造力反而被激活了。你家孩子也不用顶着烈日捡麦穗,能坐在教室里琢磨题。人一不单想着填肚子,便开始琢磨“我还能不能活得更有意思”。大批的人追着新鲜事物学新本事,这才有了如今“拼科技,拼创新”。
说起来我小时候,大人总灌输我们要感谢某某人。领导讲话,队长分粮,甚至村里的老牛都要烧香磕头一番。那时啥意识都没有,嘴跟着人起伏,心里只想着今天能不能有个新鲜菜。现在回头望望,那一套全是道听途说,灌输出来的。
多年过后,站街头看这车水马龙,有时候我也在想,到底该感谢谁?搞科研的、投资的、做买卖的、小店老板,还有每天起早贪黑的上班族——他们不就是一天天把社会盘活了的人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财富。你说谁是“财神”?说白了,普通人,千千万万的“小市场主体”,才是让这社会火起来的柴火。谁盘算清楚了,谁就是自己的“财神”,没必要再拜那个保底保运的塑料神像。
有些老习惯改不了,非说“勤劳能致富”,但你瞅瞅,过去勤快能换来的是平头无奇的批发困苦,日子只有“撑着过”,富裕还得搭科技和自由的顺风车才行。老话说“滴水穿石”,可没了好的经济体制,你就算刷完石头,也还是口渴。
农村、城市,现在都富起来了。科技把人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市场经济让小店小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其实真正需要感谢的,是头顶脚底每天都在拼的人,是制造机器的人,是发明新的生产方式的人,是敢于琢磨市场的人,更是数不清的普通劳动者。这样一想,财神到底长啥样?有时候可能就是隔壁那个每天起早贪黑做早餐的小摊主,可能就是会计楼里加班的文员,也可能是你自己。
你看看,这十几二十年天翻地覆,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一角。谁敢说,这不是最值得感谢的年代?未来还会怎么变,也许我们都猜不准。但昨天下地干活的老牛,今儿个在市场里摆摊的小贩,和每天路上赶公交的你我,才是真的在给社会加油添柴。至于“财神”的模样,说不清楚,反正肯定不在庙里——多数时候,就在我们脚下,手里,和每天流转的日子里。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