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抓住春耕这一关键节点,乐平镇紧紧围绕 “百千万工程”战略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决心,在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持续收获新突破与新成效。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三水区乐平镇各项春耕备播工作陆续提上日程。
抓住春耕这一关键节点,乐平镇紧紧围绕 “百千万工程”战略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决心,在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持续收获新突破与新成效。
科技赋能 高标准农田展新貌
在乐平镇华㘵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农业的蓬勃景象。约400亩农田规划科学合理,道路与灌溉沟渠纵横交错,构建起高效的农业基础设施网络。多台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上空往来穿梭,高效开展春播作业,拉开春耕序幕。
华㘵村无人机春耕现场。
据悉,自去年以来,乐平镇投入1560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5200亩高标准农田,整修排灌沟渠及田间道路,为春耕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乐平镇借助省级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春耕前试点“冬闲田”种植400亩紫云英绿肥试验田,充分发挥紫云英固氮效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化肥使用量每亩减少约30%,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工作人员利用施肥无人机在空中精准施肥。
乐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佛山市首个推进紫云英绿肥试验田的镇街,种植紫云英绿肥不但可以培肥地力,还能够推动“绿肥+”等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春耕前利用紫云英种植增加土壤肥力。
据悉,乐平镇在大力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提升耕地地力的基础上,还着重强化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紫云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探索“紫云英+水稻”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农旅结合、种养结合的特色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开发格局,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紫云英翻压还田,为新一年的水稻种植“蓄势”。
产业创新 致富通途更宽广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雪梨瓜种植基地,乐平镇春耕时田间一片忙碌。以黄塘片区为例,得天独厚的沙性土壤搭配优质北江水,为雪梨瓜春耕播种提供绝佳条件。
黄塘片区雪梨瓜种植基地。
今年,乐平镇计划引入山东种业的设施农业大棚种植技术,利用设施大棚种植乐平雪梨瓜。通过创新控制雪梨瓜的生长环境条件,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进而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增收致富。
3月24日,在范湖合创捷泰国笋壳鱼苗基地,渔业养殖户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耕”时节。养殖户们将第一批泰国笋壳鱼苗放入池塘,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池塘边与育苗桶边,开启了新一年渔业养殖的耕耘征程。
放完“鱼花”后,工作人员正在为鱼塘进行饵料投喂等工作。
泰国笋壳鱼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占全镇高值渔业养殖总面积的16%。作为全市最大的泰国笋壳鱼养殖基地,2023年10月,范湖村委会结合渔业养殖需要,成立了佛山市三水区合创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建设三水区首个泰国笋壳鱼苗示范基地。该基地面积达93亩,补齐了上游育苗产业链,降低了养殖户的运输成本与养殖风险。
今年,范湖村委会积极推动渔业养殖结构优化,成功引导6户养殖户转型,投身笋壳鱼养殖领域,新增养殖面积达200亩。目前,范湖村泰国笋壳鱼养殖总面积约500亩,产值接近亿元。由于泰国笋壳鱼市场需求旺盛,鱼苗订单量已超过200万尾。
范湖村委集中连片的渔业池塘。
除此之外,乐平镇的其他高值渔业养殖也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据统计,全镇高值渔业养殖面积达1万亩,涵盖多个鱼塘养殖区域,产值超4.5亿元。养殖品种丰富多样,除了备受瞩目的泰国笋壳鱼外,还有鳜鱼、生鱼、加州鲈、黄骨鱼等市场前景广阔的鱼类品种。
生态融合 双赢之路更坚实
在镇政府支持下,新旗村联合广东稻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打造稻渔共生综合种养示范项目。春耕时,黑斑蛙入驻稻田,捕食稻田害虫,其排泄物又为水稻供肥。因为不另外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出的稻米品质提升,亩产值提高2885元。同时稻田里养殖的黑斑蛙肉质鲜美,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
“稻蛙种养”中的黑斑蛙。
利用“稻蛙种养”农渔互利的生态生产方式,该项目已建成集中示范区140亩,做到“一年两造、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平均每亩产值1.24万元,比普通水稻种植增收超6倍。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引进黑水虻资源化处理项目,探索餐厨垃圾处理与稻渔综合养殖结合模式,实现“生态增值+经济增收”双重效益。
“稻蛙种养”农渔互利的生态生产方式。
以春耕为契机,乐平镇在科技、产业、生态等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接下来,乐平镇将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创新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让乡村发展的乐章奏响更加激昂的旋律。
文、图/通讯员黄晓莹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徐晓杨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