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厂门口从早贴到晚的招工启事,像牛皮癣一样撕了又贴,还是没人来。”
“工厂门口从早贴到晚的招工启事,像牛皮癣一样撕了又贴,还是没人来。”
这画面最近太常见了,连楼下小超市老板都纳闷:以前抢破头的厂子,怎么突然没人排队了?
说穿了,不是年轻人懒,是算盘打得比老板还精。
直播一开,手机一架,运气好一晚上顶厂里干半个月;再不济,送外卖、跑闪送,时间自己掐,汗水换的钱当场到账。
工厂呢?打卡、加班、夜班、组长吼,像回到二十年前的课堂,谁愿意?
工资卡上的数字更扎心。
房租涨、外卖涨、连楼下烤肠都涨两块,厂里的底薪却像被钉在墙上,三年没挪窝。
工人一算:再拼命,月底还是负数,那干嘛不换个赛道?
有人把希望押在机器上,结果一看报价单,一台机械臂顶半条生产线工人一年工资,小老板当场熄火。
更尴尬的是,机器再聪明也拧不了那颗比米粒还小的螺丝,最后还是得靠人。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想干活,是想活得像个人。
空调房、双休、能学东西、能看到涨薪的希望——这些要求不过分,却能把大部分工厂挡在门外。
老办法肯定救不了新难题。
要么把车间弄得像样点,凉快点,厕所干净点;要么把工资条写厚点,培训机会给多点。
不然,招工启事贴到天荒地老,也只是墙纸。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