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玉米市场特别热闹,新粮还没完全上市,价格已经吵翻天了。辽宁黑山有中间商开始收30水玉米潮粮,每斤0.85元左右,吉林长岭的粮库也定了0.8506的价,黑龙江那边几个工厂给出的远期订单才0.76,但签的人不多。新疆地区更夸张,梅花公司玉米价先涨到1870元一
最近玉米市场特别热闹,新粮还没完全上市,价格已经吵翻天了。辽宁黑山有中间商开始收30水玉米潮粮,每斤0.85元左右,吉林长岭的粮库也定了0.8506的价,黑龙江那边几个工厂给出的远期订单才0.76,但签的人不多。新疆地区更夸张,梅花公司玉米价先涨到1870元一吨,过了俩天又降回1860。
各地企业这两天都在调价,绥化象屿、海伦国投全往下调了10块钱。绥化象屿现在收1.06元一斤,滨州金汇降到1.205。山东好几家工厂跟着往下走,价格比上周低不少。农户和卖家互相较劲,工厂想压价,农民又不肯低价出手,这局面跟往年不太一样。
最明显的是新疆那段波动。先涨后跌本来挺正常,但这么快变脸还是头一遭。可能工厂想试试市场反应,结果农户集体不买账,导致订单量上不去。黑龙江那边更扎心,企业早早就放出0.76的远期价,但农户签约率连三成都不到,说明大家心里都没底。
基层现在最火的话题就是“低价能撑多久”。去年这时候工厂开秤价不低,结果往后越卖越便宜,今年农民都不愿意重蹈覆辙。特别是河南、河北的老种植户,去年赔了不少钱,这次特别谨慎。现在都盯着天气预报,要是真出现霜冻或者倒伏,价格说不定立刻变。
山东的深加工企业玩起了新花样。德洲和洋、邹城米能这些厂开始搞阶梯价,拉玉米的车多就稍微涨点,车少立马往下压。农户们互相打听哪家价格高,有时候一天跑三四个厂才能找到合适的。但问题来了,最近运费涨得厉害,挣的差价还不够油钱。
黑龙江东部的订单冷清得很,有老农算了笔账:潮粮0.76的话,晒干之后成本得上一块一,比去年还亏。所以宁肯存着也不出手。现在东北农村到处可见新搭的防潮架子,听说是政府推广的仓储设备,能减少霉变损失。
新疆这次价格过山车给了大伙儿经验。有经纪人说,工厂先故意压低收购价,其实是想看看农户的底线在哪里。结果大家集体扛着不卖,反而逼得工厂悄悄涨价。这种博弈在山东、河北也开始复制,现在每天玉米群里的消息都是谁家又调了价。
南方市场也在搅局。广东、福建的饲料厂提前预订东北玉米,虽然量不大,但多少影响了北方心理预期。特别是听说国际粮价又有波动,国内企业不敢囤太多货,只能边收边看。
现在最头疼的是中间商。以前靠倒买倒卖还能赚点,现在价格每天变,稍不留神就得赔本。有做运输的老哥抱怨,现在司机都不愿意接粮运单,怕运费没结到钱先垫上了。
说到政策,听说国家要管粮食流通,但具体措施还没出台。有些村子开始试点“期货+保险”,农户交点钱锁定收购价。但农村老人觉得新鲜玩意不可靠,年轻人又嫌麻烦,推广进度慢。
气象台最近频繁发预警,东北降温比往年早,要是真来场早霜,玉米减产的话价格肯定蹿上去。可农民又怕预报不准,耽误了卖粮时机。现在微信群里天天有人晒各地天气图,讨论得比气象员还起劲。
工厂方面动作不少。象屿、中粮这些大企业开始搞直播,教农民怎么晾晒玉米,其实是为了减少收购时的水分纠纷。但很多村没信号,老人也不会用手机,这种宣传基本白费。
山东加工厂还碰上新问题。环保查得严,烧秸秆不让,玉米秆处理成了难题。有的企业开始收秸秆当燃料,给农民额外补贴,变相抬高了收购价。
新疆的风波余波未平,东北又开始搞促销。长春几家粮库联合推出“先付款后发货”,结果吸引了不少散户。但这种模式风险高,万一玉米质量不符,买卖双方都有损失。
眼下最紧要的还是天气。内蒙古那边刚下过雨,玉米地容易积水烂根。山西山区的运输通道有塌方风险,如果运不出去,当地价格会暴跌。这些都是种地人熬夜看新闻的原因。
总之现在玉米价这事儿,谁都琢磨不透下一步咋走。东北的厂子在压价,农户又不乐意卖,新疆那波涨跌还没个准信儿。估计还得再等等,看后面天气咋样,收成咋样。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