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发学校——某省一重点中学,官方微信平台于8月30日发布通报,确认在网络上流传的教师刘某与多名学生的不文明聊天记录属实。学校表示,立即配合有关部门展开调查,确认教师刘某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校规校纪,已于8月28日予以辞退。此前,相关聊天内容已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近日,关于某中学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当聊天内容在网络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关注。学校迅速作出回应,公布了调查结果,并在两天内对涉事教师做出了辞退决定。
据报道,事发学校——某省一重点中学,官方微信平台于8月30日发布通报,确认在网络上流传的教师刘某与多名学生的不文明聊天记录属实。学校表示,立即配合有关部门展开调查,确认教师刘某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校规校纪,已于8月28日予以辞退。此前,相关聊天内容已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从反应速度来看,校方处理相当及时。问题浮出水面后,校方迅速核实情况,果断采取措施,彰显了学校对师生关系中界限的“零容忍”态度,同时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警示潜在类似事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呼吁深入检视聊天细节的声音也应得到重视和回应。在此类事件中,如果聊天内容已经超越“非文明”范畴,涉及猥亵或性骚扰等违法行为,那么单纯辞退显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在法律法规方面,已有较为完善的规定支撑。早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指出,对于涉及猥亵、性骚扰等严重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一经查实,应将涉事教师除名,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允许其再从事教学或相关工作。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现实中也存在类似的案例。近日,一起由法院公开的判决中显示,一名职业中学的班主任利用微信小号多次向未成年女学生发送不雅信息,构成猥亵,被判处行政拘留15日。
因此,处理此类事件时,相关部门应结合具体聊天内容、学生年龄及身心状态,全面判断教师行为的严重性。若内容涉及性骚扰或猥亵,应依法启用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
换句话说,“辞退”只是学校层面的措施,不能替代法律追责。若聊天内容涉违法行为,学校应视为刑事案件线索,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只有如此,才能在根源上保护学生权益,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此外,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学校在师德监管方面的不足。校方应以此为警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明确师生交往的“红线”和“底线”,防止师德失范事件的再次发生。
维护学生权益、规范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制度的刚性执行,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让制度“长出牙齿”,严惩伤害学生的教师,才能在根本上守护每一位青少年的未来。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