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翔的背景板,更是中国田径的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2:33 1

摘要:当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刺破终点线时,整个国家都在为这个黄种人田径短距离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沸腾。电视镜头反复回放着他振臂怒吼的瞬间,报纸头版用通栏标题宣告“亚洲飞人横空出世”。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那届奥运会的男子110米栏预赛名单里,还

当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刺破终点线时,整个国家都在为这个黄种人田径短距离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沸腾。电视镜头反复回放着他振臂怒吼的瞬间,报纸头版用通栏标题宣告“亚洲飞人横空出世”。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那届奥运会的男子110米栏预赛名单里,还有一个叫史冬鹏的中国选手——他以13秒70的成绩止步首轮,彼时的他,尚未意识到自己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涯,将始终与刘翔的名字紧密相连,成为公众视野里那个“永远的背景板”。

史冬鹏和刘翔

一、起跑线上的双重倒影

200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18岁的史冬鹏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遇见刘翔。彼时的刘翔已是全运会冠军,而史冬鹏还是河北省队的新秀,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他看着刘翔以13秒32的成绩夺冠,自己则以13秒88位列第四。颁奖仪式结束后,史冬鹏在运动员通道拦住刘翔,递过去一个训练手册:“刘哥,能帮我签个名吗?”

史冬鹏比赛中

这张签名后来被史冬鹏贴在宿舍的衣柜门上,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才被取下。那三年里,他和刘翔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同一份参赛名单上:2002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刘翔13秒56夺冠,史冬鹏13秒77获季军;200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刘翔以13秒23闯进半决赛,史冬鹏13秒57止步预赛;2004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刘翔13秒06创造当时全国纪录,史冬鹏13秒40获得亚军。

史冬鹏和刘翔

媒体开始用“中国跨栏双雄”来称呼他们,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差距。刘翔的起跑反应时稳定在0.13秒左右,栏间节奏如同精密齿轮,而史冬鹏的弱点始终明显:第七栏到第八栏的衔接容易出现顿挫,冲刺阶段的步频比刘翔慢0.5步/秒。国家队教练孙海平曾评价:“冬鹏是块好料,但他需要更狠的性子。”

史冬鹏比赛中

雅典奥运会后,这种差距被无限放大。刘翔成了民族英雄,商业代言接到手软,训练场外永远围着长枪短炮;史冬鹏则依旧住在国家队的双人宿舍里,每天早上6点准时出现在训练馆,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攻栏腿的折叠动作。有一次训练间隙,他听到两个年轻队员闲聊:“你说史冬鹏是不是这辈子都只能活在刘翔影子里?”他没作声,只是默默加练了20组栏间跑。

史冬鹏比赛中

二、银牌的重量:从陪跑到对手

2005年赫尔辛基世锦赛,史冬鹏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中闯进男子110米栏决赛。半决赛中,他跑出13秒47的个人最好成绩,紧随刘翔之后晋级。决赛当天,他被分在最外侧的第九道,而刘翔在第四道。发令枪响后,史冬鹏的起跑罕见地快过刘翔,但在跨越第三栏时,他的攻栏腿角度出现偏差,节奏瞬间被打乱。最终,刘翔以13秒08摘银,史冬鹏13秒44获得第五名。

史冬鹏

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刘翔:“你觉得史冬鹏今天的表现如何?”刘翔笑着拍了拍身边的队友:“他进步很快,下次说不定就能超过我。”这句话后来被媒体解读为“刘翔对队友的鼓励”,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史冬鹏在混合采访区红着眼眶说的话:“我离奖牌就差两个栏。”

那之后,史冬鹏开始了近乎偏执的训练。他把每天的栏间跑训练量增加到刘翔的1.5倍,甚至在宿舍里放了一个迷你跨栏模型,睡前都要模拟几遍攻栏动作。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刘翔跑出12秒88打破世界纪录,而史冬鹏以13秒19获得季军,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离刘翔最近的一次——只差0.31秒。

史冬鹏比赛中

但公众的目光依然聚焦在刘翔身上。当史冬鹏在国内比赛中获得亚军时,报道标题总是“刘翔夺冠,史冬鹏紧随其后”;当他偶尔在国际赛事中战胜刘翔(如2007年全国锦标赛),新闻里也会强调“刘翔状态不佳”。他的个人最好成绩13秒19,放在当时的亚洲仅次于刘翔,却很少有人记得这个数字,只知道“他是中国第二个能跑进13秒20的人”。

史冬鹏接受采访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了两人命运的分水岭。刘翔因跟腱伤势退赛的那一刻,鸟巢体育场的叹息声几乎将屋顶掀翻。史冬鹏在第二轮预赛中跑出13秒19,却因对手犯规被取消成绩,只能遗憾出局。退场时,他路过刘翔的休息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压抑的哭声。他站在门口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转身离开——有些痛苦,只能独自承受。

三、背景板的自我救赎:那些被忽略的高光

2009年柏林世锦赛,史冬鹏迎来职业生涯的巅峰。在刘翔因伤缺席的情况下,他一路过关斩将,半决赛跑出13秒20,决赛中以13秒17获得铜牌,这是中国男子110米栏选手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获得的第三枚奖牌,仅次于刘翔的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

颁奖仪式上,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史冬鹏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突然想起2001年那个向刘翔要签名的下午。他终于明白,银牌和铜牌的重量,从来不是用与金牌的差距来衡量的。但国内媒体的报道依然耐人寻味:“史冬鹏为中国跨栏守住尊严,刘翔缺席更显其不易。”仿佛他的成就,始终需要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存在。

这种“依附感”在2011年大邱世锦赛上达到顶峰。决赛中,刘翔因被罗伯斯打手错失金牌,获得银牌;史冬鹏以13秒44获得第五名。赛后,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愤怒的刘翔和哭泣的罗伯斯,史冬鹏在混合采访区等了40分钟,最终只等到两个记者的提问,内容都是“你怎么看刘翔和罗伯斯的冲突”。

他没有抱怨,只是平静地回答:“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有意外也有遗憾。我今天的第八栏还是没处理好,回去要好好练。”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别人的故事再精彩,终究是别人的。我要写好自己的那一页。”

事实上,史冬鹏的职业生涯绝非乏善可陈:他是中国田径史上参加世锦赛次数最多的男子110米栏选手(6次),也是唯一一位在亚运会、亚锦赛、全运会都获得过奖牌的选手。2010年广州亚运会,他以13秒38获得银牌,尽管依旧输给了刘翔,但两人在终点线前相拥的画面,成了中国体育史上难得的温情瞬间。

“我们不是敌人,是战友。”史冬鹏后来在采访中说,“没有他,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我坚持下来,不是为了成为他的影子,而是为了证明,除了刘翔,中国还有其他能跑快的人。”

四、退役后的回声:跳出光影的人生

2013年全运会后,30岁的史冬鹏宣布退役。他的退役仪式简单得近乎潦草:没有新闻发布会,只是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一张训练照,配文:“跑了18年,累了,歇会儿。”评论区里,有人留言:“终于不用再当背景板了。”他看到后,默默点了个赞。

退役后的史冬鹏没有离开体育圈,而是回到河北队担任教练,培养年轻的跨栏选手。他带队员的方式很特别:从不要求他们模仿刘翔的技术动作,而是反复强调“找到自己的节奏”。有个16岁的小将曾问他:“史指导,我什么时候能像刘翔那样厉害?”他笑着说:“你先做到像史冬鹏一样,把每个栏都跨过去再说。”

2019年多哈世锦赛,中国男子110米栏选手无人闯进半决赛。史冬鹏在解说席上看着屏幕里的年轻选手屡屡打栏,眼眶突然有些湿润。他想起自己2005年赫尔辛基世锦赛的第五名,想起2009年柏林世锦赛的铜牌,那些曾经被视为“不够好”的成绩,在多年后竟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史冬鹏当年有多强。”刘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老队友,“他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尊敬的对手,没有他,我不可能一直保持进步。那些年,我们互相推着对方往前跑,这种竞争,是一辈子的财富。”

如今的史冬鹏,偶尔会带着队员去北京体育大学的训练馆,那里挂着中国田径名将的照片。刘翔的巨幅海报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而在角落的集体合影里,他穿着红色运动服,站在刘翔身后,笑容腼腆却眼神坚定。

“看,那是我。”他会指着照片对队员说,“那时候总有人说我是背景板,但你看,背景板也在发光啊。”

五、被重新定义的“第二”

在体育史上,似乎总有这样的“共生关系”:林丹与李宗伟,费德勒与纳达尔,梅西与C罗。他们彼此成就,又彼此映衬,共同构筑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但史冬鹏与刘翔的故事,却带着更复杂的意味——在刘翔这座“珠穆朗玛峰”面前,史冬鹏的“乔戈里峰”被遮蔽了太多光芒。

但如果剥离“刘翔队友”的标签,史冬鹏的职业生涯依然足够耀眼:他是亚洲范围内除刘翔外,唯一能稳定跑进13秒30的选手;他的职业生涯长度(18年)远超刘翔(12年);他在刘翔因伤缺席的那些年里,始终为中国男子110米栏守住亚洲顶尖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坚持,诠释了“伟大”的另一种可能——不是站在顶峰的孤绝,而是在追逐顶峰的路上,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当人们谈论刘翔时,总会想起那个在他身后紧追不舍的身影,那个在无数次颁奖仪式上站在亚军位置的河北小伙。正是这个身影的存在,让刘翔的传奇更显真实,也让中国跨栏的黄金时代有了更丰满的注脚。

2023年,史冬鹏带着队员参加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在男子110米栏决赛现场,他看到看台上有个小女孩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像史冬鹏一样努力”。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所有的等待和坚守,都有了最好的答案。

或许,历史最终会给史冬鹏一个公正的评价:他不是谁的背景板,而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他没能成为刘翔,但他成为了最好的史冬鹏——那个在光影里从未停止奔跑的追风者,那个用银牌和铜牌铺就自己赛道的勇者,那个让“第二”也拥有了重量的运动员。

就像他当年在日记里写的那样:“每个赛道都有自己的风景,跑好自己的那一段,就够了。”

来源:空穆郡下飞阳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