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伪史论者常秉持这样一种观点:“人口、城市、粮食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体量不够,就达不到当年那帮二五仔公知吹嘘的水平”。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此观点充斥着诸多漏洞与不合理之处,反映出伪史论者对历史研究的片面理解和无端偏见。
剖析伪史论:“体量论”背后的认知误区
伪史论者常秉持这样一种观点:“人口、城市、粮食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体量不够,就达不到当年那帮二五仔公知吹嘘的水平”。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此观点充斥着诸多漏洞与不合理之处,反映出伪史论者对历史研究的片面理解和无端偏见。
首先,伪史论者在阐述这一观点时,对“体量”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且解读片面。在历史研究领域,人口规模、城市大小以及粮食产量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综合考量众多因素。例如,古代城市不能单纯以现代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密度标准来衡量,其功能定位、社会组织形式等都与现代城市大相径庭。就像古希腊的城邦,虽规模相对较小,却孕育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及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绝不能因其人口与地域规模未达现代标准而被轻易否定。而且,仅将人口、城市、粮食体量作为判定文明成就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过于片面。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制度、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以古埃及文明为例,其凭借独特的水利灌溉技术、卓越的建筑工程能力以及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创造出了金字塔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即便当时的人口、粮食产量以及城市规模无法与现代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影响古埃及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地位,这些文明成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晶。
其次,伪史论者以此观点对西方历史进行无端质疑,实则是偏见作祟且缺乏证据支撑。西方历史研究经过长期积累,有着丰富的考古成果与详实的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以罗马帝国为例,罗马城遗址规模宏大,城内完善的道路、引水渠、公共浴场等城市设施,彰显着其曾经的繁华。同时,大量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了帝国对庞大人口的有效管理以及复杂的粮食供应体系,有力地证明了罗马帝国的高度发达。然而,伪史论者却无视这些确凿证据,仅凭主观臆断便对西方历史成就提出质疑。他们将正常的西方历史研究成果与所谓“公知吹嘘”混为一谈,因反感部分公知在传播西方文化时可能存在的夸大或片面之词,就全盘否定整个西方历史成就,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理性的。西方历史上的文明发展是客观事实,应通过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研究,而非因个别群体的不当言论就一概否定。
最后,伪史论者的这一观点充分暴露了他们对历史研究复杂性的忽视。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不能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文明在人口、城市、粮食生产模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两河流域文明,依托灌溉农业发展出早期城市,虽然其人口规模、城市布局与其他文明存在差异,但同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伪史论者以单一标准评判所有文明,完全忽视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此外,现代历史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领域,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考古遗址分析、古DNA技术、历史文献对比等综合手段来研究古代人口、粮食产量等情况。伪史论者简单地以“体量不够”否定西方历史,实则是无视多学科研究成果,将复杂的历史研究简单化、片面化。
伪史论者基于“人口、城市、粮食体量”质疑西方历史的观点,是对历史研究的错误解读,既缺乏事实依据,又背离科学态度。我们应当摒弃这种片面、不合理的观点,以全面、客观、科学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