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伴随着嘹亮的哨声,砚山县维摩一中的操场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20分钟的晨跑和篮球基本功训练……这所乡村中学正通过“人人会篮球,班班有球队”的特色教育模式,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自信与希望的天窗。
清晨,伴随着嘹亮的哨声,砚山县维摩一中的操场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20分钟的晨跑和篮球基本功训练……这所乡村中学正通过“人人会篮球,班班有球队”的特色教育模式,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自信与希望的天窗。
九年级学生徐顺博的转变令人动容,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他,曾经是校园里沉默的“影子”。自从加入了班级篮球队,这个男孩在运球突破中找回了生命的光彩:“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从参加了篮球队,我能感受到风从耳边掠过的速度,听到同学们为我加油的声音。”如今的他不仅是校队的主力,成绩也从班级中游跃升至前十。像他这样通过篮球重拾自信的学生,在维摩一中并不少见。七年级学生唐仕雷在日记中写道:“篮球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只要敢跑、敢跳,梦想总有一天会碰到篮筐!”
维摩一中副校长任贵兴作为体育教育出身的践行者,深知运动对人格塑造的力量。如何让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构建起“1+4+N”体育教育体系:每日晨间一节20分钟基础训练课、每周4节课后延时服务专项课、每月开展“彝希杯”,设置不同的赛事,让每个班级都拥有专属运动员。特别设计的“家校篮球日志”,让外出务工的父母通过直播、视频等观看孩子比赛,搭建起跨越千里的亲情纽带。
每月的“彝希杯”班级联赛已成为校园盛事。班主任化身战术指导,学科教师组成后勤团队,连食堂阿姨都会为孩子们准备“能量餐”。在刚刚结束的全县“师生同赛”中,这支乡村球队先后战胜多支球队,获得第二名、第六名的好成绩。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校终结了连续六年全县垫底的教学成绩,2024年综合排名上升四位。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明白,人生就像篮球赛,既要遵守规则敢于竞争,也要学会把球传给位置更好的同伴。”任贵兴说道。当夕阳为篮球场镀上金边,那些跃起投篮的身影,正勾勒出乡村教育最美的弧线。
一审:王思入 二审:普文晓 三审:李兴伟来源:砚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