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8:36 1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中,印章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凭证和信物。《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印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影响至今。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的传统中,印章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凭证和信物。《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印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影响至今。

从三千多年的印章使用情况看,中国印章可分封泥时代和钤朱时代两大阶段。

印章的使用始于封泥,主要用于封缄文书。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用绳索捆绑后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在装文书、信札的木匣上挖一槽孔,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并在泥团上按压印章作为信

验。这个用来封物的泥块,就是“封泥”,是纸张和印泥出现之前印章使用的最主要载体。作为皇权的象征,汉代皇帝用作封诏行文的封泥为特贡——武都紫泥。东汉蔡邕《独断》谓:“皇帝六玺,皆玉螭虎钮……皆以武都紫泥封之。”所谓“见武都紫泥如见皇帝诏”。其他各级官文和百姓书信所用泥封,一般是就地取泥。

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南北朝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文献记载,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是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当时官府文书开始使用印色,并用“骑缝印”防止移动,达到“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的目的。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普遍使用,也是印章使用方式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隋唐之前,秦汉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长达近八百年印章统一形式的基础。戳之紫泥上的官印均为白文,用于封检简牍。隋唐之后,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起来更加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这一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沿袭至今。隋朝官印舍去封泥而代之以印色,也决定了隋之后历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印章的作用也就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

材料二

中国印章自古以来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不同,佩以不同的印章,从印章材质、尺寸、绶带等多方面体现出身份等级不同,如印有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等,以此来昭显权职、明示等级,所谓“官凭印绶”。与印绶配套的是秦汉佩印制度,认印不认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载:“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秦汉佩印制度与其形制和管理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印章一般长宽 2.4 厘米左右,称为“方寸之印”,等级不同略有不同。因此有专门收纳这种小件印绶的容器,叫“鞶囊”。官员平时将印装在腰侧的鞶囊中,将绶垂在外边,以表示自己的身份。《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秦汉各级官员凭印绶当官,使用时取印封泥,不用时收之“鞶囊”,有私人属性。

南朝宋武帝刘裕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将官印作为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实行官印移交制度,使得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秦汉之际的官名印逐渐演变为隋唐之后的官署印。秦汉官印制度中,存在易官改印之制,即官吏解职或死亡之后,官印回缴、销毁或殉葬,新官吏重新铸印使用。开皇九年,隋文帝更新印制,使用官府机构名号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等。官员卸任将官印移交下任,不再回缴或销毁。官署印的通行,结束了汉代以来官名印的历史,为后世沿用。

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印体和重量增大。隋唐宋官印普遍4.5 厘米以上,明清官印普遍 6 厘米以上,较之秦汉 2.4 厘米左右的方寸印章可谓“巨型”。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中国印章收纳方式的变化,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逐渐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浙江出土的唐代“会稽县印”“金山县印”就是一印一匣最好的例证。

材料三

与西方流行的圆形图像印章不同,中国印章的主流一直是方形的文字印章。中国印章形制之所以长时间以方形为主,与其所表现的主体——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小篆、隶书或楷书,无论何种字体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是方块状,方形印面匹配方形的汉字,自右向左直读,这种构图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既体现汉字的对称之美,又彰显印章的庄重大气。此外,为官一任,受命一方,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这也是历代官印取方形的原因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几千年的方形印逐渐淡出公章领域,今日几乎全部使用圆形印章。195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1979 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进一步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印章一律为圆形,部分机关单位的印章中央刊五角星。1993 年出台《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使得圆形印章在社会各层面流行起来。1999 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做了进一步整合、修订、完善。该规定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为圆形,中央刊国徽或五角星;同时对各级各类印章的直径、中央图案、机关名称布局、制发等作了明确规定。所有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刻制、使用印章均须遵守此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今日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中国印章形制也完成了从方印之美到圆印之秀的演变。

(取材于后晓荣、李楠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印章既是一种信物也是权力的凭证。

B.封泥是最早的印章,为百姓日常书信所用。

C.使用封泥封缄公文,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

D.武都紫泥为特贡封泥,是皇权地位的象征。

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专为防伪设计的“骑缝印”最早使用于南北朝时期的官府。

B.印在纸上的朱文,凸起的部分非常清晰醒目,更利于辨识。

C.隋唐时期,印章的统一形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已基本确立。

D.用印色替代封泥,官印用朱文的制度自隋统一后沿袭至今。

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印章既可以体现官员等级的高低,也可以体现官员俸禄的多寡。

B.绶带有多种颜色,官员的等级需与颜色相符,以此来显示身份。

C.认印不认人的佩印制度自古有之,印与绶配套才能够昭显权职。

D.秦汉的官印规格大致固定,能彰显不同等级,还具有私人属性。

4.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南宋开始,官府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实行官印移交制度,官印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

B.为解决印章的印体和重量增大问题,汉代以后用官署印替代官名印,这种用印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C.中国的文字印章多以方形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后,方形公章逐渐淡出,几乎全部使用了圆形印章。

D.西方的印章多以圆形为主,在构图的对称,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方面,与中国文字印章相同。

5.三则材料介绍了中国实用印章经历的三次重大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6 分)

① 之变(1 分) 从紫泥之戳到纸帛之钤

收纳之变 ② (2 分)

③ 之变(1 分) ④ (2 分)

二、本大题共6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题。(18 分)

郭阊字开先,番禺人。治.《书》,三预计偕【1】,褒然为举首。柳南卢方春柄文衡,得其文,惊异以为乾、淳【2】而后复见此作。登淳祐甲辰进士第,调真阳尉,再调郁林学官,擢知.高要县,有政声。秩满,授梅州佥判,改秩宰平江。寻擢监察御史,知无不言,纠正奸邪,不避权要。其所弹击,公论莫不快焉。

初,广州置买银场,本与商舟为市.,后从而征之。岁久弊滋,吏缘为奸,征及民户租米,民甚苦之.。又提举盐司以盐科配民户,价多而.盐少,深山穷谷罹其害者不少。二事皆害民之尤者。阊条奏上闻,得旨俱罢,民以为快,作.“感恩斋”以报之。

汀、赣壮丁往来潮、惠、循、梅境,以.贩鬻为事。绍定间,因征榷【3】激哄,合江闽兵乃.克靖乱。朝旨免榷四州盐,职此之由。继又榷之,悍民遂相为盗,阊又奏罢之。又奏选廉恕以宣德意,斥贪缪以幸天下。凡所奏请,无非为国根本虑。迁右正言,首陈听言、容言之道以广上心。又言:“大夫奔竞成习,狂躁成性,营求荐引,直欲一蹴而就班行。至于宽纵盗贼, 残暴善良,忍使盗贼感恩,而民负怨!是忍于负国负民,而不忍负盗贼。”

时禁廷臣莫得预知边事,乃言:“臣居言责,天下事皆当预闻,况边廷之大者哉!”于是兵粮实数,皆关白谏院。阊自官台谏悉心忧国,形神日耗,循至病革。所言皆军国大事,不及其私。卒年六十六。

阊素清洁,家无余财,属纩【4】之日,几无以敛。上嗟悼之,赠恤特厚。广州人德之,以阊与菊坡、文溪合祠。久废,今列于“仰高祠”。

(取材于《郭阊传》)

注释:【1】计偕:举人赴京会试。【2】乾、淳: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3】榷:税,征税。【4】属

纩:古代的一种丧仪,文中指临终。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治.《书》 治:研究

B.擢知.高要县 知:管理,在此指做知县

C.本与商舟为市. 市:市场

D.作.“感恩斋”以报之 作:创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民甚苦之. 王见之,曰:“牛何之.?”

B.价多而.盐少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以.贩鬻为事 以.吾一日长乎尔

D.合江闽兵乃.克靖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论莫不快焉

公众们没有不觉得(他反击速度)快的

B.吏缘为奸

官吏借机为非作歹

C.职此之由

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D.循至病革

直至病情危急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郭阊年少时就颇有才名,因会试的文章异常出色而被举荐进入仕途。

B.郭阊官职调动频繁,是他屡屡弹劾抨击权贵而遭到同僚嫉恨的缘故。

C.郭阊上奏广州设置买银场征税一事,最终朝廷降旨废除了这一赋税。

D.郭阊去世后无钱入殓,广州的百姓只好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

10.文中说郭阊“有政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 分)

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③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八佾》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民到于今受其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微.管仲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皆出于此乎

D.焉.得俭 且焉.置土石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 分)

(2)依据材料,谈谈孔子对管仲的评价。(4 分)

(3)

三、本大题共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 题。(共 12 分)

沁园春·雁

高启【1】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2】空慕,云海茫然。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来高启受诛连被杀。此词作于高启辞官归田之后。【2】弋人:用箭射鸟的人。

1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片起句点题,描写雁群遵守节候时令,随着季节更替而往返迁徙,这种情景由来已久。

B.上片中的“记”字有领起作用,唤起词人对盼信的回忆,从不同角度着力渲染盼信之切。

C.“风吹断”三字,使词意顿转,写出了雁阵突然遭受猛烈的北风袭击,阵容零乱的情状。

D.下片首句紧承上文,以离队雁四处漂流,居无定处的落拓苦况自喻,暗表怀乡思亲之情。

1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的一项是(3 分)

A.“写月书斜”即“月斜书写”的倒装,“战霜阵整”写出了雁阵的排列有序,矫健有力。

B.“横破”句只用一个“破”字,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飞雁翱翔天宇,穿云破雾的雄姿。

C.全词由行雁“断”,再到落雁“宿”,又到宿雁惊飞,直至死去,层层跌宕,令人哀痛。

D.本词构思奇特,先写雁的特性,后由己出发,托意高远,委婉曲折,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14.本词“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 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 8 分)

(1)《蜀相》中的“ , ”和《书愤》中的 “ , ”均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借日月之光作比,用“ , ”礼赞屈原的高洁志向和非凡人格。

(3《陈情表》中,李密回忆当年,用“ , ”表达孤弱无助、形单影只之苦。

四、本大题共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 题。

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

①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

②诗眼是湴塘。诗眼是湴塘的一口塘。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诗眼是湴塘一口塘里的小荷,是小荷上的一只蜻蜓。

③他从湴塘出发,他回到湴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湴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

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肥美的雨珠把一支支荷伞擦亮,雨雾沆瀣,撕扯苍老的烟云。一只蜻蜓,穿越时空的长廊,它蹁跹于某个端午过后的夏日,被一阵轻风招落于南宋的一株尖荷。这位杨姓乡党蹑手蹑足,却惊动了塘畔蛙、袖边雾。大地的神灵屏息于他带着童真的凝视,他把一枝荷、一只蜓,拓染在时间的宣纸上。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⑤杨万里在他六十六岁这一年,深谋远虑,作好了回乡的打算。首先,他上书谏阻江南郡行使铁钱会子,不奉诏,因此得罪朝廷,授官不任,以生病为借口,自动免职。回到湴塘的十几年间,朝廷还多次进封,招其入仕,杨万里已入暮年,坚辞不就,铁心归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自东晋以后,陶翁的弟子们一旦入仕,便会患上归隐病,这“病”在乡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中间极易传染..。

⑥回到湴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东园新开九径,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命曰三三径。”并为此写了《三三径》:“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花开一径行。”说去说来,杨万里是陶翁的铁粉,是陶渊明为中国文人划出的归隐路线上的追随者、朝圣..者。

⑦杨万里暮年回家后,仍被陆游推举为南宋诗坛盟主,坐诗坛的第一把交椅,但他婉言谢绝。他本属乡野,是日月山川的自然诗者,是风雨雷电的混音歌手,只为被南宋朝廷的尘烟挤兑..,乐返家乡南溪,得一自在身,在不在“坛”,做不做“主”,又有多大关系?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湴塘,这个寂寥之地便成为南宋最巍峨的诗歌神殿。

⑧他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他遍摘芰荷,啖尽莲蓬;与黄昏的水波相约,与野亭的农夫品茶。他吟落夕阳,独理雪衣,两脚新泥,半襟乡风,三更残月,万古初心。何其淡哉!何其快哉!何其美哉!

⑨杨万里被称为“一代诗宗”,在当时,他一个人创造的诗歌流派“诚斋体”已名满天下,但他过的是莳花弄草、散发扁舟的生活。“坐忘日月三杯酒,卧护江湖一钓船。”哪有什么宝谟阁直学士、庐陵郡开国侯的痕迹和威仪?后人的评价直冲云霄,与他的活法了无关系。诗坛有一些明白人,称他的“诚斋诗”是一种活法,亦叫“活法诗”。活法入荒野,则诗歌野性未泯;活法鲜灵活泼,诗就鲜灵活泼;活法自然幽趣,诗便自然幽趣。

⑩这种诗歌还有很多,读来太上头..了,一个江南村庄活蹦乱跳的日常生活,恍如昨日,俨如今日,千年过后,依然氤氲着阳光下雨水蒸腾的温润气息。

⑪仔细揣摩杨万里的运思方式,是见景入诗,直率有趣。不去捻断数茎须,搜尽枯肠肚。词在意后,词也在意先,性灵开路,直捣诗境。因景成句,因情逮意,童心盎然,天真未凿,无拘无束,妙趣横生。

⑫吉水本土学者杨巴金在校注《小池》这首诗时说,湴塘村南面有南溪,村庄与南溪之间原有二十多口水塘。自古以来,溪边、塘里处处种有莲藕,荷叶四处可见。据湴塘村老人口口相传,“父子侯第”(杨万里故居)西南五十米处的小水塘,即是《小池》的原创地。

⑬多大年纪所写,在哪儿写就,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这只有杨万里能够做到。而在当时,江西吉安府那个偏僻的乡村,一只蜻蜓扇动着小翅,引发了南宋文坛的飓风。诚斋体直指那些因袭成风、窠臼不脱的陈词滥调,否定了佶屈聱牙、滞涩生硬的流行诗体,开了南宋新的诗风,影响了后世的众多诗人。

⑭杨万里还有不少类似的描写荷塘小景的诗,同为神品:“池小泉多强欲留,留他不住恣他流。荷盘不放荷尖出,穿破盘来却又休。”小景入诗在杨万里这儿真是灵性迸泻,妙趣天成。他爱荷爱到了什么地步?在他的《诚斋诗集》中,他为荷花作诗 192 首,可见他对荷花的情有独钟。

⑮我站在湴塘的小池畔,这里莲荷满塘,逞妍斗色。我在荷浪上痴痴地寻觅着蜻蜓,终于看见了一只赤蜻,它旋飞在水面,没有停下。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这江南荷塘水面上无数复眼帛翅的小精灵,不管哪一只,都是美的,落在哪里都美。它们落在湴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

(取材于陈应松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病”在乡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中间极易传染.. 传染:传播,扩散

B.是陶渊明为中国文人划出的归隐路线上的追随者、朝圣..者 朝圣:崇拜

C.只为被南宋朝廷的尘烟挤兑.. 挤兑:挖苦,讽刺

D.这种诗歌还有很多,读来太上头..了 上头:受感染,有共鸣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围绕“诗眼”组句,通过定语的变化,逐渐缩小范围,既强调了叙述的重点内容,又增强了文采。

B.第⑫段探究《小池》的原创地,看似赘余,实则不然,作者借此照应前文内容,也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

C.结尾段三个问句连用,虚实结合,抒写作者心中的疑虑,又借尾句直接表达对杨万里的讴歌、膜拜之情。

D.文章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杨万里在湴塘的生活与创作,真实客观,具有说服力,同时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18.第⑧段语言具有鲜明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

19.本文题目“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参考答案

1.(3 分)B(材料一的第三段“百姓日常书信所用”有误)

2.(3 分)D(A 项,“专为”“南北朝时期”有误;B 项,“凸起”有误;C 项“隋唐时期” 有误)

3.(3 分)C(“自古有之”有误,“印与绶配套才能够昭显权职”有误,“绶”的不同颜色彰显不同职权)

4.(3 分)C(A 项,“南宋”有误;B 项,官署印是出现在隋朝,且前后无因果关系;D 项,

“在构图的对称……与中国文字印章相同”文中无提及)

5.(6 分)

①方式(之变)(答“使用”“功能”“材质”“材料”等均可得分)

②从印囊之佩到印匣之藏

③形制(之变)

④从方印之美到圆印之秀

【评分标准】答印囊到印匣、形状或外形、方形到圆形,分别给1 分。

二、本大题共6 小题,共 28 分。

6.(3 分)D(作,建造)

7.(3 分)B(A 项,之,代词,它/动词,到;B 项,而,连词,表并列;C 项,以,介词,

把/连词,表原因;D 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

8.(3 分)A(公正的评论没有不一致拍手称快的)

9.(3 分)C(A 项,“颇有才名”“因文章出色而被举荐”有误,B 项,“缘故”有误,无因果关系;D 项,“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是因为广州人感激他)

10.(6 分)

要点:①忠于职守;②不畏权贵;③为民请命;④忠心为国;⑤为政清廉。

【评分标准】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出一点给2 分,意思对即可。答满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1.(10 分)

(1)(3 分)D (D 项,副词,怎么/兼词,在哪里;A 项,赐,好处,恩惠;B 项,微,没有;C 项,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大概、恐怕。)

(2)(3 分)

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

(“岂”“谅”“渎”,每个字的解释 1 分,“谅”解释为“诚信”亦可)

(3)(4 分)

①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使齐国国富民强,行仁义,建立不朽功绩。(2 分)

②管仲器量小。(1 分)

③管仲不节俭。(1 分)

三、本大题共5 小题,共 20 分。

12.(3 分)D(“暗表怀乡思亲之情”有误)

13.(3 分)C(“直至死去,令人哀痛”有误)

14.(6 分)

要点:

①上阕咏雁的习性、品性及敢于拼搏的精神,表现作者傲世独立、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

②下阕以失群雁夜宿时的恶劣环境,暗示时代的黑暗险恶,表明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③下阙劝告大雁不要贪恋遗落在田野里的谷物,要高飞远举让猎人失望,表现了作者不贪恋

功名利禄、洒脱自信的人格精神。

(每点2 分,其中结合具体诗句谈雁的表现 1 分,答出与之对应的“性情”1 分;意思对即

可)

15.(共 8 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每空1 分)

四、本大题共4 小题,共 18 分。

16.(3 分)C(挤兑:排挤、排斥)

17.(3 分)C(“抒写作者心中的疑虑”“直接表达”有误)

18.(6 分)

示例一:全段整句与散句交替使用,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呆板,具有节奏协调,音韵和谐而又自由活泼、挥洒自如的效果。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充分表现了杨万里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清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杨万里诗歌成就的高度赞赏之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朴素的自然之景比作野草,将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之法比作宝瓶,表现了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中赋予普通自然之物以生命和情感,表现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技法高超、灵活、自然,高度赞扬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成就,生动形象。

【评分标准】:手法1分,内容3分,感情1分,作用1分。答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感叹句、

对称句、短语等亦可。

19.(6 分)

示例:

①“蜻蜓”既指杨万里诗中的那只,也指代杨万里;

②“荷”是杨万里的最爱,是杨万里诗歌的重要题材;

③“小荷”激发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激情,是其创作的源泉;

④高度评价了杨万里否定旧诗风、诗体,开创新诗风、诗体的诗歌成就;

⑤充分肯定了杨万里诗歌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效果: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杨万里比喻为一只蜻蜓,形象生动;②化用本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既点明抒情对象,又新颖雅致,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寓意每点1 分,满 4 分即可;表达效果 2 分。

来源:鹭洋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