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1:17 2

摘要:禁令首先落在最沉默的那群人——抗战老兵。从前线走回来的白发老人,收到陆委会警告电话;有人甚至被地方警局请去“喝茶”,只因一张北京机票。他们最清楚八十年前的硝烟,却被迫对如今的和平闭嘴。

战机轰鸣的阅兵尚未开始,岛内先掀起一轮心理测验。北京抛出邀请券,名单上不只是老兵和政要,更是对“台湾认同”与“中华记忆”的一次集体拷问。

赖清德却在此刻端出“抗陆17条”,把大陆写进“敌对国家”栏,硬把一场回顾历史的活动改造成忠诚度考试;任何敢签字赴约的人,都被贴上“叛徒”标签。

禁令首先落在最沉默的那群人——抗战老兵。从前线走回来的白发老人,收到陆委会警告电话;有人甚至被地方警局请去“喝茶”,只因一张北京机票。他们最清楚八十年前的硝烟,却被迫对如今的和平闭嘴。

第二波威胁直指几个名字:马英九、洪秀柱、夏立言、萧旭岑、刘兆玄。安全部门话讲得很白——敢上天安门观礼,就等着回台后司法伺候。禁令的尺度粗暴得像一把钳子,专挑在野党喉咙下手。

赖清德为何非得把门锁死?除了“抗中保台”的竞选标语,他对日本殖民史的暧昧情结同样关键。多次用“终战”替代“抗战”,年年在嘉南大圳铜像前鞠躬——对东京示好,对南京沉默。

结果是,一纸禁令反而放大了93阅兵的传播效应。网络搜索量飙升,年轻人开始翻找当年长沙会战的纪录片;越阻越热,岛内论坛出现罕见的“抗战话题潮”。政治封口,不敌历史好奇心。

马英九看准这一点。他在座谈会上自称“湖南长沙人”,把22场对日大会战一口气数给媒体,讽刺赖清德“不配代表台湾历史”。马的执政成绩可被批评,但他的两岸叙事却让蓝绿之外的普通选民找到情感锚点。

北京的回应只有八个字:“依法追责,坚决打击”。字数不多,却透露出两层信号:一是定位“台独”而非“台湾”;二是把战场搬到法律与经济,而非炮火与兵推。

从《反分裂国家法》到海峡两岸司法协作机制,工具箱其实已有现成条款;差别只在拉链什么时候拉上。赖清德若继续把政治秀当作安全护身符,台海的灰犀牛就会渐渐现形。

冲突路线不仅让岛内社会对立,也压缩了台湾在区域外交的回旋。每一次阻拦,都让东京与华盛顿更容易把台湾当成棋子,而不是伙伴;当局口口声声“国际连线”,到头来可能只换到一堆军购账单。

局面真无解吗?并非如此。马英九基金会原本计划的“青年赴陆参访”如果改成“两岸共同修缮抗战遗址”,既能延续历史记忆,也让对话回到民间软着陆。关键在于,是否肯放下零和叙事。

美国与日本眼下忙于供应链重组,对台海战略高度关注却不想被拖下水。一旦两岸冲突升温,全球半导体断链首先冲击谁?答案显而易见。赖清德的“安全牌”,很可能变成华府精算后的可抛弃选项。

历史的钟摆不会停在2025。走到分岔口的台湾执政者,若执意把抗战老兵当成筹码,把不同意见当成敌人,终将把自己逼进孤窗暗室。跨出去谈的人可能被骂,却比关起门来喊口号的人,看得见更长的路。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