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明网9月1日讯近日,《“生命有痛,杏好有你”中国医学人文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该专家共识由“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大健康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为传承和发扬“杏林”精神,建设中国医学人文自主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光明网9月1日讯 近日,《“生命有痛,杏好有你”中国医学人文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该专家共识由“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大健康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为传承和发扬“杏林”精神,建设中国医学人文自主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专家共识主要执笔人、“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负责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王韬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为什么要制定以医学人文为主题的专家共识?
王韬: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弘扬,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议题。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共同研究制定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全面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水平,增强医患互信,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以医学人文为主题的专家共识,正是响应这一国家行动方案、强调医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我国医学人文研究与教育长期关注《希波克拉底誓言》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等西方理念,虽然有较好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中国医学人文精神的挖掘、传承与发扬仍有不足。作为中国的医者,有责任在医学人文领域深化史料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为世界医学人文提供中国智慧,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范式。
记者:专家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实现了哪些突破?
王韬:“生命有痛”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生动刻画,而“杏好有你”则寓意着通过“杏林”精神的推广来传递医者与社会的温度。生命自诞生之初就与疼痛相伴,疼痛是疾病与生命无法回避的真相,创伤之痛、手术之痛、生离死别之痛都是“生命有痛”鲜活的注脚,化解这份“疼痛”,正是医者的价值彰显。相传三国医者董奉隐居庐山,对无力支付诊金的贫困患者,仅要求于后山种植杏树,数年后杏树成林,后世留下“杏林春暖”的美谈。“杏好有你”一语双关,一层指代中华传统医学中悠久流传的“杏林”文化;另一层谐音“幸”字,是医学人文关怀给予患者及其家庭的慰藉,也是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连接。
本共识的突破在于对“杏林”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不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内涵阐释,倡导全方位全过程的生命教育,同时为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载体,从文化基因的层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理论。
记者:如何理解医学人文与健康中国的关系?
王韬:人们对健康内涵的理解,经历了从关注个体生理健康到关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多维健康的转变。医学人文不仅是单纯的医疗技术,还要注重历史传承、心理抚慰、管理迭代、人才培养、社会治理,这在我们的共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共识中“医疗技术无保留、责任风险勇担当、医疗手续更便捷、经济负担最小化、服务态度显真情、后续生活情谊长、人文教育重传承、中国宣言领航程”的描述,也再次印证了“健康中国”不仅仅是看病,更是要做好“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记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医学人文的冲击?
王韬:我们谈医学人文不能脱离技术与疗效。医学人文不仅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包括医疗技术、诊疗决策在内的全过程预防、治疗与康复。人工智能的出现,无论是图像识别、还是辅助决策,都极大地推动了医疗技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诊疗的精细化、个性化提供了新的手段。“能看病、看好病”本身就是最大的医学人文。
同时,无论是“望、闻、问、切”,还是医疗机器人应用,最终的实施和决策者依然是医者本身。“何时使用人工智能”“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正是对医者仁心的历练与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丰富医学人文的理论内涵,推动医学人文的学科进步。
记者:您希望专家共识取得怎样的效果和价值?
王韬:多年以来,医学界围绕医疗技术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指南和共识,本共识的出现是近年来医学界首个医学人文专家共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得医务工作者将视角从单纯的临床技术转向医学的本源。特别是打破了西方在医学人文领域的长期学术垄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史料依据的医学人文理论体系,在世界医学人文史上发出了中国声音。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达到以下三方面效果:一是尊重生命,让公众了解医学的局限性;二是继承传统,让医者发扬祖国医学的优秀文化内核;三是创新健康治理,将医学发展与生态健康紧密衔接,助力“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的同频共振。
(记者 战钊)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