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日是农历七月十一,小中元。月色再圆一点,就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了。这几天,老话说是“接老客”的时段——祖先的魂灵回家小住,亲人相聚,不论阴阳,都要像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那般周到。
明日是农历七月十一,小中元。月色再圆一点,就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了。这几天,老话说是“接老客”的时段——祖先的魂灵回家小住,亲人相聚,不论阴阳,都要像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那般周到。
这一天的气息很特别。田里的稻花开得正香,秋风开始学会轻抚汗湿的额头。南方人会早早在神龛前摆酒菜、添碗筷,仿佛祖辈真的坐在桌边;北方人则趁天光把“袱子”——包着纸钱的纸袋准备好,等十五上坟烧给老家人。
大人忙碌,小孩兴奋,家家门口飘着饭香和香火气。饭香是给活人的,香火是给先人的。这份双重的“喂饱”,才是农历七月最温柔的底色。
小中元不是官定的大节,却在民间口口相传。它是中元节的前奏,也是情感的铺垫。自七月十一起,一些地方讲究每日三餐前先给祖先“用餐”,晚辈才能动筷,这在湖南湘中至今还延续。
七月十一还有“尝新”的味道。贵州朱昌镇会端来第一篮新稻谷,敬给土地神,顺带唱山歌、吹芦笙,一半是祈福,一半是给自己过个热闹的秋天。
福建惠安的七月十一则沉得多,叫“无头节”。相传明代倭患,当地一族因细节疏忽遇难,后人便用黑纱祭奠。每一年这天,黑纱在风里轻轻摆动,提醒人们那段沉重的往事。
在广东梅县,七月十一到十六是“山歌醮”。白天祭火神,夜里男女对歌,歌声如同延绵的青山,不只唱着祈求平安,也唱着心里的情意。
这个时节,天虽凉了一些,暑气还未尽,加上农活紧,人更要顾身子。民间多吃两样应时食。
鸭肉:南方人说“处暑送鸭到家安”,这几天的鸭肉肥嫩不膻。家常做法是冬瓜鸭汤:鸭块焯水,冬瓜切大块,和姜片一起煮四十分钟,加盐收味,汤清肉香,一碗下去,从胃到心都是清爽的。
羊肉:北地“贴秋膘”少不了它。新割的胡萝卜、洋葱和羊肉同炖,肉酥汤浓,蘸点蒜泥更添滋味。秋里的一碗羊肉汤,不是光补身子,也是补干完农活之后的那份踏实。
小中元的果,多半是龙眼。在中山、潮汕一带,这时候的龙眼正甜。祭祀后全家分享,寓意果实累累、家族兴旺。吃法简单,用剪刀剪果蒂,剥壳取肉,冰镇后吃一口,像是把夏天的最后一丝甜,收进了秋天的日记本里。
一是敬祖:哪怕人在异乡,也可在心里摆上那一桌酒菜。古人看重“礼”,但更重那份情。
二是尝新:用刚收的稻米煮一锅白粥,哪怕只是一碗,也等于对大地说声谢谢。
三是调息:末伏首日,少熬夜,多与家人围坐,喝碗热汤,说说近况,就是养心养身。
一是不宜夜晚独行到偏僻水边。先人留下的避讳,不光是为了“躲煞”,也为了防意外。
二是不宜大声争吵。祖先在家做客,这几天的家,应当是宁静祥和的。
七月十一,是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天上的月、地里的谷、人心里的思念,系在了一起。它让活着的人记得,自己不只是为眼前的日子而忙,还在为那些曾经给过我们生命和温饱的人留个位子。
传统不是拘泥于形式,而是借着一碗汤、一颗果,把“我们是一家”的信念延续下去。无论你身在热闹街市,还是静夜灯下,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一天过得有温度。
来源:富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