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亿风口将至!卫健委将给「特医食品」加上「药食同源」Buff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9:29 1

摘要:特医食品,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的简称。2015年,《食品安全法》首次将特医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类别,彻底扭转了其长期作为药品管理的局面。这一身份转变,直接促使注册产品数量激增。

时隔10年时间,特医食品迎来了第二次“光明”的前景。

特医食品,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的简称。2015年,《食品安全法》首次将特医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类别,彻底扭转了其长期作为药品管理的局面。这一身份转变,直接促使注册产品数量激增。

而10年后,也就是2025年8月1日,国家卫健委对《关于传统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纳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体系的提案》进行答复,显露出积极信号。未来,政府或将推动“药食同源+特医食品”细分赛道发展,释放经济红利。

▲图源:网络

特医食品的“盘子”有多大?

特医食品的名字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离普通人似乎很遥远,但它的市场份额并不小。

根据Global Info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约为15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41%,增长态势稳健。纵观全球,北美市场份额最大,约占40%;亚太地区与欧洲紧随其后,分别占比34%和25%。

▲图源:Global Info Research ▲图源:Global Info Research

在亚太地区,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表明,2024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达到232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34%,预计2029年增长至531亿元。

▲图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制图

尽管增速显著,但中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仅为3%,远低于美国的40%以上,甚至不及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的一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正呈现出典型的“低渗透、高增长”特征。截至2025年6月底,国产特医食品已获批232款,占比86%,但市场份额不足30%,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另有数据显示,在肠内营养使用率方面,美国高达90.9%、欧盟是80%,而中国住院患者仅7.69%接受相关治疗。一方面,临床医生对于营养支持的认可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有些病患及家属会怀疑特医食品是“智商税”。这种需求端遇冷的现象,让医院变成了一座“围城”——特医食品无法靠近消费者,为其提供营养补充。

「药食同源」

怎样赋能「特医食品」?

特医食品并非病患专属,普通人也可以食用,其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本质上仍然是食品,只是比普通食物更精准匹配特定健康需求。那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如何与特医食品结合呢?

1.按疾病类型融合

特医食品包括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大类。其中,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具有特殊性质,常用来满足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性肠病、肥胖等人群的营养需求,可以将药食同源融入其中。

针对糖尿病,可以在特医食品中加入黄芪、玉竹等具有辅助降血糖作用的药食同源食材,既能帮助患者稳定血糖,也能补充营养。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添加营养丰富的杏仁、山药,杏仁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山药中的黏蛋白可保护肺部黏膜,减少痰湿生成。

针对炎性肠病,具有修复肠道黏膜作用的铁皮石斛、马齿苋、葛根等药食同源物质,可融入肠病专用营养配方。

2.按人群类型设计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特医婴配食品有64款,1岁以上特医食品178款。从获批产品类型来看,特医食品覆盖全生命周期,其中,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是重点受益群体。

以0-1岁的婴幼儿为例,其肠胃发育尚不完全,进食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消化与吸收,因此可以添加山楂、鸡内金等健脾开胃的药材。而且在研发技术上必须有所升级,将药材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婴幼儿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孕期和产后女性对叶酸、铁、钙、DHA等营养素需求增加,特医食品在精准补充关键营养的同时,可以加入红枣、桂圆、枸杞等食材来补血安神,或者融入山药、肉桂、葛根等药材来改善妊娠糖尿病,以支持母婴健康。

而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常被慢性疾病所困扰,可以在特医食品中添加黑芝麻、灵芝、黄芪等补气养血、强筋健骨的食材,以缓解骨质疏松、皮肤松弛等问题。

但两者结合的时候需要注意,虽然药食同源物质安全性高,但其在特医食品中的用量、配伍、功效验证等方面仍需要严格的科学依据支撑,避免陷入“泛保健品化”的误区。

▲图源:豆包AI ▲图源:豆包AI

结合重点:临床研究、

精准营养与剂型拓展

尽管政策利好明显,但“药食同源+特医食品”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科学基础与标准化不足的问题。未来,两者若想要深度结合,必须重点关注临床研究、精准营养和剂型拓展三点内容。

1.临床研究:明确剂量-效应关系

目前,大多数药食同源物质在临床实验中尚缺乏数据支撑,遑论是在还未应用的特医食品领域。“药食同源+特医食品”尤其需要关注剂量-效应关系,以及生物利用度、长期安全性等关键数据。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循证医学研究等方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为产品注册和市场推广提供依据。

2.精准营养:个性化定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药食同源,还是特医食品,两者在未来都将从“千人一方”走向“一人一方”,个性化定制是大势所趋。在基因检测技术的加持下,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基因型、代谢状态、肠道菌群特征,定制包含特定药食同源成分的特医食品。

3.剂型拓展:多点开花

在特医食品中,粉状产品占比73.5%(178款),液态产品占比26%(63款),颗粒状仅1款,产品剂型有限。未来,企业可以增加液态剂型特医食品的数量,并将产品形态扩展至半固态产品,以及胶囊、含片等计量精准的传统剂型,甚至在保证营养补充效果的同时,向零食化方向尝试。

当药食同源与特医食品真正实现融合,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的碰撞,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重要实践。在未来,这一赛道或许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坚持科学为本、用户需求为导向,才能在1142亿的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快标准制定、审批改革与市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地发展。

* 参考来源:

[1]远瞻慧库《2025年中国特医食品行业深度分析:政策红利下206款产品获批背后的蓝海机遇》

[2]Global Info Research《2025年全球与中国特医食品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3]中商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4]中国食品报观察《困在“双轨制”中的特医食品: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5]特医导航《最新|242款获批特医食品分析》

来源: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