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多年前,金牛山脚下的一曲民间小调,被一位新四军小战士悄然采撷;八十多年后,这朵“茉莉花”已绽放在国际舞台,成为代表中国的声音。从战火中的偶然记录,到世界级文化符号,再到驱动一座城发展的产业名片——茉莉花与六合的故事,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史,更是一曲传统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八十多年前,金牛山脚下的一曲民间小调,被一位新四军小战士悄然采撷;八十多年后,这朵“茉莉花”已绽放在国际舞台,成为代表中国的声音。从战火中的偶然记录,到世界级文化符号,再到驱动一座城发展的产业名片——茉莉花与六合的故事,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史,更是一曲传统与当代交响的产业焕新乐章。
缘起六合
1942年冬,六合金牛山脚下,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14岁的文艺兵何仿在下乡采风时,偶遇一位民间艺人。艺人用胡琴自拉自唱了一首《鲜花调》,旋律优美动听,何仿瞬间被吸引。他请艺人一句句教唱,并用简谱认真记录下这首曲子。谁也未料到,这段战火中的邂逅,竟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
十五年后,为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已任前线歌舞团乐队指挥的何仿想起了这首《鲜花调》。但原版歌词意象分散、情歌色彩浓,不太适合女战士演唱。他反复推敲,将歌词中三种花统一改为“茉莉花”,集中刻画茉莉的清香与洁白,并对旋律进行增补优化,特别是结尾加入拖腔,使曲子更明朗欢快。
1957年,改编后的《茉莉花》在北京首唱,一炮而红。中国唱片社迅速制成唱片发行全国,这首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唱响世界
1959年,《茉莉花》被中国代表团带至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何仿再次微调歌词与旋律,演出获得高度赞赏。1965年,它又随周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唱响印尼万隆,深受东南亚人民喜爱。
1981年,何仿邀请苏州评弹演员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茉莉花》,录制唱片后全国21个省(市)电台《每周一歌》循环播放。次年,这首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推向全球。
此后,《茉莉花》几乎成为“中国声音”的代名词: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APEC会议、2014年南京青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场合一次次奏响这首源自六合的民歌。2002年10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在六合举办。开幕式上,何仿动情地说:“《茉莉花》虽然唱响了全世界,可她的根始终深深扎在六合金牛山下的土壤里!”
芳香满城
但六合的浪漫,从不止于一首歌。尽管《茉莉花》传唱世界,但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却找不到茉莉花的实物原型。转机发生在2011年,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许晓岗带着学生在六合开展“地毯式”摸排,最终于当年11月在金牛山脚下发现了数十株本土野茉莉。
经过多年努力,从横梁街道的茉莉花港,到马鞍街道河王湖畔的中华茉莉谷,六合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茉莉花种质资源基因库,收集各类茉莉花种质资源625份,其中野茉莉498份。当年何仿采撷的音乐“火种”,如今已燎原为科学的守护与传承。
今年5月,2025南京金牛湖茉莉花音乐节火热开幕,近3万乐迷相聚湖畔,万人合唱《茉莉花》的声浪掠过水面。这不仅是音乐的狂欢,更是六合以“茉莉花”为媒、整合文旅资源的缩影。
春有音乐节、夏有荷花节、秋有非遗展、冬有冬捕节……六合还通过全年20余场文旅活动,将茉莉花元素融入全域旅游体验。与此同时,“茉莉六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直接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带动全区农产品销售超35亿元;茉莉花主题文创产品层出不穷,“满城茉莉香”的愿景渐渐照进现实。
绽放未来
8月27日,“茉莉花”文化品牌合作共建活动在六合举行,标志着这朵文化之花将开启新的绽放之路。活动现场,六合区宣布将推动以《鲜花调》为代表的六合民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争取将金牛湖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纳入省市“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
未来,六合区将与省文联深度携手,通过艺术创作、展演交流、学术研讨等多元形式,为“茉莉花”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实现品牌共塑、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和产业共融的发展新格局。
从战火纷飞中抢救的民歌火种,到照亮文化传承的产业星火,《茉莉花》在六合完成了从文化符号到城市名片的华丽蜕变。如今,以茉莉花为代表的文旅产业,作为六合重点打造的三张产业名片之一,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舒展绽放。
茉莉花开,满城芬芳。在这片诞生了经典民歌的沃土上,新的花蕊正在孕育,新的枝叶正在生长,新的芬芳正在酝酿。这朵东方之花,必将在时代的春风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世界继续聆听来自六合的动人旋律。
来源:今日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