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皮肤药学大会在辽宁大连举办,以“协同创新,质领未来——精准化・国际化・智能化”为主题,汇聚皮肤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学科前沿与未来方向。
8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皮肤药学大会在辽宁大连举办,以“协同创新,质领未来——精准化・国际化・智能化”为主题,汇聚皮肤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学科前沿与未来方向。
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陈中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皮肤药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步从皮肤病学、皮肤药理学、经典药剂学拓展至融合材料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多学科方向,在精准递药、中药外用制剂现代化、智能化诊疗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陈中建教授在第二届中国皮肤药学大会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单打独斗很难解决系统性问题,跨学科合作是推动皮肤药学技术突破的关键。”上海长海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药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胡晋红表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深度参与药物研发全流程,而多组学整合与材料科学突破将进一步推动皮肤药学从“治疗已病”向“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范式延伸。
“我们学会的特色是融合,其中1/3来自基础研究,1/3来自临床,1/3来自产业界。只有打通‘科研-临床-产业’全链条,才能实现皮肤药学的真正突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药剂科主任朱全刚说。
朱全刚坦言,当前我国皮肤药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虽微针、纳米载体等技术已在实验室取得成功,但其产业化仍面临药用辅料质量不稳定、工艺控制难等挑战,直接影响到制剂性能的一致性。必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打通从实验室到患者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药剂科主任朱全刚在第二届中国皮肤药学大会发言。主办方供图
“我们必须加强源头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陈中建表示,当前源头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仍面临诸多挑战。他强调,真正的重大创新不能依靠空想或简单的资源投入,而必须依靠多方面系统推进:包括加强高水平人才集聚、拓宽国际化视野、优化科研管理体制、保障持续有效的资源投入,并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长周期、包容性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尊重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
面对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局面,陈中建认为,中国皮肤药学要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必须加强跨领域协同和全生态链整合。医院作为临床问题的策源地和验证场所,应推进数据标准化和高质量临床研究;科研机构要聚焦真问题、开展深层次机制探索;企业和资本则需“投早投小”,支持早期创新,而非仅追求“锦上添花”。他还特别提到,应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推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注册。
“未来的皮肤药学将是医学、药学,融合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数据科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目标是提供更精准、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皮肤健康解决方案。”谈及皮肤药学未来发展方向,胡晋红展望,基于基因图谱的个性化药物研发、皮肤微生物组调节疗法以及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按需定制药物将成为重要趋势。在剂型与给药系统方面,智能响应药物载体、微针技术和可穿戴监测给药一体化设备将大幅提升治疗精准度和患者依从性。
与此同时,由朱全刚、陈中建、李斌三位教授主编的《皮肤药学》新书在此次会议上发布。该书系统梳理了我国皮肤药学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产业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从业者提供系统、权威的学术参考,助力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育。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