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非金属矿产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8:37 1

摘要:改性会议:2025年功能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应用创新发展大会将于10月召开,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涉及非金属矿粉体企业:碳酸钙、方解石粉、硅微粉、滑石、重晶石、硫酸钡、硅灰石、高岭土、膨润土、云母、硅藻土、凹凸棒石、海泡石、电气石粉等;功能性粉体企业

改性会议:2025年功能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应用创新发展大会将于10月召开,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涉及非金属矿粉体企业:碳酸钙、方解石粉、硅微粉、滑石、重晶石、硫酸钡、硅灰石、高岭土、膨润土、云母、硅藻土、凹凸棒石、海泡石、电气石粉等;功能性粉体企业: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氧化铝、钛白粉、白炭黑、氧化铁红、珠光云母、导热填料、氧化锌、勃姆石、粉煤灰、碳化硅、玻璃微珠、铝粉、铜粉、纳米粉体等;硬脂酸、偶联剂等药剂和改性设备企业;塑料、橡胶、涂料等粉体材料下游应用企业。

2024年,广西非金属矿工业持续推动产业链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带动广西非金属矿产业链产值突破1800亿元,占全区GDP(28649.40亿元)的6.3%,直接拉动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2%,成为广西继有色金属工业、食品工业后第三大支柱产业。

通过推动储量居全国前列的12种非金属矿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绿色转型与国际化布局,构建起“资源开采—精深加工—终端应用”全链条增值体系,助力广西从“矿产资源大区”向“新材料工业强区”加速迈进。

2024年广西非金属矿工业主要矿种发展亮点和经济贡献:

一、广西非金属矿工业实现储量增值、产业增值、生态增值三大突破,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石灰石:支撑平陆运河重大项目建设

1.资源禀赋。广西石灰岩潜在资源总量高达8万亿吨,已探明石灰石矿床49处,累计探明储量超32亿吨,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新增熔剂用石灰岩3.2亿吨,贵港、上林等地大中型矿床探明储量超5亿吨,宾阳龙马山矿与隆安陇叠矿形成千万吨级资源集群。以贵港、来宾砂石骨料为核心产区,支撑平陆运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基建项目,年消耗量1.2亿吨。

2.产业集群化发展。合山市积极推动碳酸钙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有碳酸钙企业及下游企业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2024年合山碳酸钙产业以及由此延伸的钙基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8亿元,成为来宾市百亿级钙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业县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建设兴业县葵阳新材料产业园,全县碳酸钙规上企业达8家,年产值达24亿余元,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市场。

3.矿山生态修复。来宾麒麟山矿采用5G远程爆破系统,开采效率提升40%,吨能耗下降15%。华润建材推广数字矿山孪生系统,实现资源利用率从68%提升至82%,绿色矿山建设领跑全区,2024年新增5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贵港矿区通过“表土剥离-分层开采-生态修复”闭环模式,植被恢复率达90%,成为华南地区露天矿生态修复标杆。

(二)大理石:贺州——广西汉白玉之乡

1.资源稀缺性。贺州白色大理石(汉白玉)资源丰富,探明储量达2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8,是华南最大白色大理石产地。“贺州白”大理石凭借白度超95度、碳酸钙含量大于99%以上卓越品质,成为国内唯一可与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相媲美稀缺资源,其市场价值远超普通大理石。

2.打造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贺州成立高端石材碳酸钙产业链招商专班,2024年新签约项目49个,总投资124亿元,成功引进宁波缤纷集团和硕创新科技园等重大项目。打造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集聚10余项产业投资项目。贺州碳酸钙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石材碳酸钙企业达249家。

3.循环利用。贺州市矿投集团树立“一石多吃、吃干用尽”的理念,发展“石材矿山开采—重质碳酸钙超细粉—新材料—碳酸钙固废综合利用回收”循环产业链。以大理石矿山开展招商引资,将大理石研磨成重质碳酸钙粉供母粒加工生产,打通从库存矿石到中空板包装箱链条,已完成4万个生鲜快递包装箱的产销合作。

(三)白云石:武宣——广西白云石之乡

1.白云石禀赋。武宣白云石储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占广西储量的90%。具有高镁低铁的特点,氧化镁含量19%-23%,氧化钙含量30%-32%,三氧化二铁含量0.003%-0.01%,被全球排名第二的玻璃生产商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评价为亚洲最好,是太阳能和光伏玻璃的优质原料。

2.核心示范区。2024年武宣白云石产业以45亿产值与全链条整合为里程碑,依托百亿吨级资源禀赋,通过龙头项目(如新福兴、柳钢)推动高端化转型,并以“技术+绿色”双轮驱动融入全球供应链。未来瞄准百亿级钙基新材料集群,成为广西工业转型升级核心示范区。

3.绿色发展。武宣白云石矿山废渣用于建材生产,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减少环境压力。大藤峡水利工程蓄水后形成万亩生态湖面,同步配套环保设施,平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四)方解石:河池市——广西方解石之都

1.方解石禀赋。河池方解石探明储量超3.1亿吨,占广西总储量较大份额,主要富集凤山、巴马、南丹三县,其中南丹县为最大富矿区。以沉积变质型方解石矿床为主,矿体多沿断层破碎带分布,埋藏浅、易露天开采,碳酸钙含量≥99%,远超国内普通方解石矿。

2.食品级碳酸钙。凤山鑫峰矿业建成全国首条20万吨牙膏专用食品级碳酸钙全智能化生产线,车间达GMP标准,供应高露洁等国际牙膏品牌。桂玛生物打造10万吨复合添加剂造粒项目,出口单价达8000-10000元/吨,产值突破10亿元。

3.智能工厂。东泰实业建设“立磨机+全封闭管道输送”模式智能化工厂,实现粉尘零排放。

(五)花岗岩:岑溪红品牌享誉世界

1.品牌价值。岑溪“岑溪红”花岗岩储量超20亿立方米,因铁含量均匀、色差小,成为地标建筑首选材料,北京全国人民大会堂指定修缮用材,广泛使用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铺装工程,彰显品牌溢价能力。

2.国际拓展。借力RCEP关税减免政策,岑溪花岗岩石材通过北部湾港海运至东南亚,2024年对越南、泰国出口增长40%。同时与意大利、西班牙石材企业共建“中欧石材创新中心”,引进大理石表面处理技术,将花岗岩板材附加值提升50%,高端产品进入欧洲奢侈品酒店市场。

3.淘汰落后产能。岑溪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家,完成4个矿区整合出让,建成5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花岗岩超薄板干挂技术”获国家专利,板材厚度从20mm减至10mm,材料成本降低30%。同时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71公顷矿区植被恢复率达85%,形成“矿山修复-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六)石英砂:石英砂提纯技术不断突破

1.战略梯队。广西石英砂资源形成“双梯队”。北海合浦18.8亿吨玻璃砂(二氧化硅>90%)支撑信义玻璃500万吨/年消耗需求;合山14.25亿吨光伏玻璃砂与贺州市500万吨脉石英(二氧化硅>99%)构成高端材料原料。2024年合山高纯石英砂项目一期年产10万吨,二期达产后将满足国内20%光伏玻璃原料需求。

2.技术创新。广西当前工业化量产石英砂最高纯度为4N8(99.998%),而通过合成技术实现6N5(99.99995%)仍处在工艺优化阶段。未来随着绿色提纯技术和智能化生产线推广(如北海硅基新材料研究院设立),广西有望在2025~2030年实现5N-6N级高纯石英砂规模化生产,支撑中国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自主化战略。

3.循环发展。贺州恒磊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建设4条光伏玻璃砂生产线和2条高白钾长石粉生产线,通过清洗、烘干、破碎、磁选、球磨、酸洗等工序,利用当地石英资源优势,生产光伏玻璃砂和钾长石粉,推动当地石英石产业与下游产业循环融合发展。

(七)高岭土:矿地融合发展典范

1.高端应用。广西高岭土储量居全国第8位。北海银海区3亿吨储量30%用于高端陶瓷优质土,2024年高岭土产量200万吨,深加工产品80万吨,其中江苏国瓷材料投资公司高纯高岭土生产线,产出陶瓷粉体用于华为手机外壳,抗弯强度达800MPa,接近蓝宝石材质性能。

2.应用突破。北海推动“高岭土陶瓷新材料”产业链,研发“煅烧高岭土——5G天线介质材料”介电常数达38,满足5G基站高频传输需求。广西北合高岭土公司建成智能化选矿线,白度稳定性控制在±0.5度,产品进入立邦、PPG等国际涂料巨头供应链,出口价格较国内市场高40%。

3.生态效益。北海针对高岭土洗选产生尾砂,开发“尾砂——陶粒”建材产品,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年消纳固废50万吨。推行“矿山修复-热带水果种植”模式,在合浦十字路矿区种植火龙果、菠萝等经济作物,既恢复生态又创造经济价值,亩均年产值达2万元,成为矿地融合发展典范。

(八)膨润土:膨润土产业高端转型

1.资源储量。广西膨润土储量占全国26.1%,核心矿区位于宁明县,储量6.1亿吨。其他矿区分布在扶绥、田东、玉林等地,以钙镁基膨润土为主,蒙脱石含量较高。

2.创新应用。广西双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数字化工厂,研发“膨润土-涂料润湿分散剂”使涂料储存稳定性提升至24个月,应用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防腐涂料。其开发“膨润土-锂电池隔膜涂层”,热收缩率<2%,满足动力电池安全性能要求,该产品供货宁德时代,年订单量达1.5亿元。

3.绿色高端转型。广西膨润土产业正从“资源高地”向“价值高地”转型,依托阴离子改性技术和北海精深加工项目,有望在2030年实现产值翻5倍,实现绿色高端产品占比60%的目标。

(九)滑石: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

1.探明储量。桂林龙胜滑石矿探明储量为3415万吨,是广西储量主体,占全国总储量2.76亿吨的12.4%,位列全国第三。

2.产业发展。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林桂广滑石开发有限公司聚焦龙胜滑石矿资源,突破滑石矿综合利用、精深加工、选择性破磨、红外光谱分选、浮选技术、白度提升、资源回收关键技术,成为龙胜滑石矿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引领龙胜滑石产业发展。

3.循环经济。桂林龙胜鑫盛源滑石制品有限公司推行“滑石矿-尾矿-建材”循环模式,将选矿废料加工成轻质隔墙板,年消纳固废10万吨。采用“低温煅烧-表面改性”一体化工艺,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25%,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8万吨/年,获得欧盟生态标签认证,产品顺利进入欧洲高端市场。

(十)重晶石:产业绿色转型

1.资源分布。河池南丹占全区重晶石储量70%,2024年产量120万吨,受环保政策影响产量下降5%,但高纯重晶石产量增长20%。重晶石产品主要用于石油钻井泥浆。

2.产业链延伸。南丹县围绕“1+3+N”产业体系建设,重晶石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生产重晶石超细粉,用于替代沉淀硫酸钡、钛白粉等化学产品,向高端领域延伸。

3.绿色转型。南丹重晶石企业积极开展矿区复绿、废水处理等工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产业绿色转型。

(十一)萤石:实现智能化选矿

1.资源保障。2024年勘查新增萤石资源量51.5万吨,全区总储量超500万吨,桂林灵川、玉林兴业、贺州钟山是主产区。萤石作为氟化工唯一不可替代原料,80%用于生产氢氟酸,制造锂电电解液、光伏玻璃蚀刻剂等新能源材料,随着广西新能源汽车产能近100万辆/年,萤石年需求量将突破100万吨。

2.智能化选矿。灵川萤石矿采用智能电动选矿机,分选精度达99%,实现“无人化选矿”,人力成本下降83%。通过“机器换人”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后续产业链拓展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

3.绿色开采。兴业萤石矿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减少对地表破坏。同时重视“三废”处理,废水经三级沉淀池处理后排放,符合环保要求,废石用于回填采空区或建筑行业,废气经抽风机抽出处理后排放,经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检测,各项数据均符合环保标准。

(十二)石膏: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1.储量丰富。广西石膏资源较为丰富,探明资源储量主要矿区有4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2亿吨,分布在合浦县、钦州市、来宾市、灵山县等地。

2.石膏板。泰山石膏(崇左)有限公司作为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其年产纸面石膏板及配套项目总投资5.2亿元。一期建设一条年产4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和相关配套工程;二期将建设一条年产800万平方米装饰石膏板生产线和年产1万吨轻钢龙骨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场所,部分出口到东南亚国家。

3.循环经济成效显著。北新建材(贺州)有限公司携手华润电力深度合作,形成“大理石废浆—脱硫石膏—石膏板材”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消纳电厂脱硫石膏20万-30万吨,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同时利用电厂余热蒸汽作为热源,整个工厂不使用任何化石能源。

二、存在问题与破解办法

(一)存在问题

广西非金属矿产业资源禀赋优越,工业规模持续扩大,迈向工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深层次问题:

1.非矿工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产业链处于中低端

(1)产品附加值低。以原矿和初级加工产品(如普通重钙粉、石英砂、低端陶瓷原料等)为主,占据相当大比例。精深加工产品(如功能性碳酸钙粉体、高纯石英砂、改性膨润土、高性能陶瓷粉体等)比重偏低,产业整体利润率不高。据调研,全区非金属矿工业规上企业中,初级产品产值占比仍超过60%,高端产品产值占比不足20%。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广西非金属矿工业企业建设中“双百双新”项目有:广西七色珠光材料公司、贺州矿投智科碳酸钙公司等5家,还没有真正形成营业收入超50-100亿元龙头链主企业,总体上以中小型非矿企业居多,缺乏龙头带动,产业集中度低。

(3)产业链条不完整。下游应用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薄弱,尤其在高端陶瓷、塑料涂料、新能源材料(如光伏玻璃用高纯石英砂、电池隔膜用高岭土等)、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本地化应用配套不足,区内产业链协同效应未能充分释放。

2.科技创新能力弱,发展动能不足

(1)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多依赖传统工艺,改性碳酸钙粉体、阴离子膨润土制备深加工技术攻关进展缓慢,创新能力弱。

(2)技术人才匮乏。高端材料研发、智能采矿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尤其在矿物材料、功能化、专用设备研发等领域人才缺口大,本地高校支撑不足。

(3)创新平台支撑弱。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有限,产学研用融入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绿色转型压力巨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1)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矿种开采仍存在“采富弃贫”现象,综合利用率较低。中低品位矿、尾矿、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尚不成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环保治理欠账多。部分中小型矿山和加工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或运行不规范,粉尘、废水、噪音污染、伴生重金属矿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与日益严格环保法规要求存在差距。绿色矿山建设滞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3)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全区氧化钙生产企业,仍然是传统窑炉煅烧高能耗工艺,在“双碳”背景下,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创新工艺推广应用迫在眉睫。

(二)破解办法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广西非金属矿工业将聚焦精深加工技术;聚焦实施英才计划;聚焦产业绿色转型,强化“三大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

1.聚焦高纯石英砂、功能性碳酸钙粉体等精深加工技术。联合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区内重点院校攻克“卡脖子”的光伏玻璃材料、液晶聚合物、隐形涂料应用关键技术,紧跟人工智能发展步伐,赋能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广西高端产品比重;通过“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链主企业:广西七色珠光材料公司、贺州矿投智科碳酸钙公司、中旗(广西)硅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灵山百纳新材料科技公司、北海众土新材料科技公司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扶持链主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填补广西人工合成云母、高纯超细石英砂、高端碳酸钙粉体、水性柒色彩砂、膨润土新材料领域空白,引进下游高端应用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产品、市场高效协同发力,解决非矿工业结构性突出问题,打造广西百亿级龙头链主企业,促进广西非金属矿工业高质量发展。

2.聚焦实施“非矿英才计划”。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领军人才。加强本地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和职业教育,定向培养矿物加工、材料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人才。建立“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协同破题”机制,挂牌成立企业与院校联合实训基地,深化校企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广西非金属矿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3.聚焦广西非金属矿工业绿色转型。需通过技术升级、智能监管与政策协同破解困局。推广高压辊磨分选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强化尾矿高效处理能力,配备粉尘密闭收集系统及废水循环装置,推行实施网络监控超标污染源预警机制,坚决杜绝伴生重金属矿污染;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广使用喷播木纤维技术、岩棉复绿技术,始终坚持边开采边复垦,加快广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设高水平绿色矿山,争创广西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大奖;逐步淘汰高能耗传统氧化钙煅烧窑炉,改用电熔工艺降耗或氢能煅烧技术,推动环保型真空煅烧窑炉实践,努力实现双碳目标,将广西生态成本转化为非金属矿工业竞争力。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