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淝河 新声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8:57 1

摘要:近年来,淝河镇紧扣时代脉搏,以“新淝河”承载“新善治”,将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民心,将惠民服务精准滴灌至细微之处,让文化滋养厚植治理沃土,探索出一条思政建设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路径,奏响了和谐善治的时代强音。

转自:新安晚报

“五老”宣讲走进葛大店小学。

关镇村红色“邻”角微阵地。

“席井好人”评选活动。

黄镇村“村晚”。

南淝河水,千年流淌,默默见证着合肥市淝河镇的华丽蝶变。淝河之“新”,远不止于片区面貌的改变,更深植于一场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擎的治理体系重塑。

近年来,淝河镇紧扣时代脉搏,以“新淝河”承载“新善治”,将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民心,将惠民服务精准滴灌至细微之处,让文化滋养厚植治理沃土,探索出一条思政建设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路径,奏响了和谐善治的时代强音。

理论新声浸润治理根基

基层善治,思想引领是根本。为了让理论叙事转化为百姓可知可感的鲜活道理,淝河镇精心打造“淝河新声”宣讲品牌,摒弃了刻板说教,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理论武装新生态。

多元融合的队伍,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更接地气。淝河镇创新构建了“1+9+N”的宣讲力量矩阵,将理论传播的触角深扎基层土壤。核心团队由政治过硬的党员干部、学识深厚的理论专家、感召力强的道德模范和熟悉社情民意的社区骨干组成,以确保宣讲的政治高度与政策精度。9个村居培育本土宣讲队伍,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草根讲师”用乡音乡情拉近了理论与听众的距离。更为开放的是“N”的力量——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带来专业深度解读、行业精英分享前沿实践、“百姓名嘴”讲述身边变化。

宣讲的生命力在于内容与场景协同并进,紧扣发展脉搏。“淝河新声”宣讲团聚焦淝河区域变化,构建起“五新”内容体系。

宣讲员深入产业升级一线,解读经济产业动能澎湃之“新”;穿行回迁小区展望片区发展之“新”;走进校园展现文化教育之“新”;漫步南淝河畔描绘生态环境之“新”;聚焦民生场所高歌福祉提升之“新”……每一个“新”都是淝河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思政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线上,“安全微剧场”“防灾减灾小课堂”等栏目化身“云端讲堂”,政策图解一目了然,宣讲微视频生动鲜活,活动预告精准推送,打破了时空壁垒,将理论之声送入千家万户。线下,“流动宣讲站”散布在社区广场、企业、学校、工地。宣讲不再局限于固定会场,而是巧妙地融入“四季村晚”的欢声笑语,结合世界读书日的书香墨韵,借助普法宣传日的庄重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遍大街小巷。

文艺演出、知识竞赛、阅读分享……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理论传播赋能,让思想的养分在愉悦的氛围中被悄然吸收。

服务暖流汇聚善治合力

思政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落脚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上,体现在群众幸福感的提升上。淝河镇持续不断将思政工作的温度深度融入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用一件件实事、一次次关怀,在细微处传递党的温暖,凝聚治理合力。

在淝河,“两委进小区”与“书记项目”形成联动机制,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抓手。

关镇村红色“邻”角微阵地便是生动实践:关镇佳园小区“两委”通过走访,发现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差、居民诉求反馈不畅等问题,随即利用小区闲置报亭打造微阵地,与群众共商共议,解决地下储藏室积水、废品回收租户管理等问题,还通过邻里茶话会收集建议、化解矛盾,推动基层自治落地见效。

依托各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红”成为最温暖的底色。淝河镇将基层党建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通过“爱心义诊团”“义剪服务”“卫我家乡”等志愿品牌打造,潜移默化宣传着健康生活方式、邻里互助理念和文明行为规范,着力打通引导、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思政教育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点滴实践。

淝河镇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群体需求,构建精准化、多元化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开展“夕阳红”关怀行动,通过“银龄服务队”提供常态化服务,组织敬老活动;面向青少年实施“护苗”计划,通过防欺凌宣讲、普法教育及阅读活动等促进健康成长;对困难群体落实“一户一策”帮扶,协调解决住房、就医、就业等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共享发展成果。

文化滋养厚植治理沃土

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淝河镇将思政建设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大力弘扬好人文化、乡村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道德滋养。

在淝河,“身边好人”与“道德模范”是触手可及的榜样力量。席井村作为弘扬好人文化的典范,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殊荣。自2012年起,席井村便创新开展村级“好人”评选活动,十余年间累计评选出50名村级好人,其中1人荣膺“中国好人”,1人获评“合肥好人”,7人获评“区级好人”,先进典型的密度在全区首屈一指,涌现出“中国好人”许传芬、“合肥好人”张大云等先进典型。

此外,淝河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广泛展示感人事迹,让身边的“明灯”,有效引导居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全镇营造了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淝河镇重视乡村文化传播,借农民“春晚”(村晚)、民俗展演、尊老敬老等活动,让居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黄镇村再回首艺术团自2013年起筹办农民“村晚”,已成功举办九届,连续三年获“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优秀组织奖”,艺术团也多次获评包河区星级业余文艺团体,成为乡村文化亮丽品牌。

此外,淝河镇还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立煌故居,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及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邀请革命前辈讲述红色故事,开设“小小讲解员”课程,让大家沉浸式感悟爱国情怀。

南淝河水,奔流不息;淝河善治,激越昂扬。如今的淝河,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日益深入人心。未来,淝河镇将继续深化“新淝河新善治”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思政工作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民生服务的温度触及每一个角落,让优秀文化的滋养惠及每一位居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实践的淝河篇章。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哲通讯员李爱琪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