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因为在电影《白毛女》中,凭借朴实无华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农民的女儿喜儿一角,而一跃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星光闪耀的电影明星。
2025年8月23日,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正式拉开帷幕,众多明星出席了这次活动。
其中,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她就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
75年前,22岁的田华,从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之称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启了自己的银幕之旅。
她因为在电影《白毛女》中,凭借朴实无华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农民的女儿喜儿一角,而一跃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星光闪耀的电影明星。
此后,在田华从艺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她又陆续主演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碧海丹心》、《秘密图纸》、《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脍炙人口的影片,塑造了李玉梅、岳仙、石云、尚勤、颜少春等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
她是观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22大明星”之一。
是备受尊敬和爱戴的“人民艺术家”。
但大家还记不记得,她还有一个更为光荣的身份,那就是抗战老兵。
80多年前,中国大地遭受外来侵略者的战火摧残,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共赴国难,纷纷加入抗日的队伍,与来犯之敌进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田华就是其中一位。
她加入八路军队伍的时候,只有12岁,搁现在,还只是个“黄毛小丫头”。可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她却已经成为“幼志报国”的代表,其超越年龄的勇气与坚定,正是当时投身抗战的少年英雄“勇毅无畏”的具体体现。
而也正是一个个抗战老兵们的同仇敌忾,群起御侮,众志成城,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当我们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享受美好时光时,又怎能忘记80多年前那些冒着枪林弹雨仍冲锋陷阵的身影?
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才华和真情,出现在了艺术的世界里,用真实生动的创作,演绎出金戈铁马的中国故事,传递着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
他们,都成为了受人敬仰和崇拜的明星。
1939,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合影,二排左二田华
但同时,他们又更是亲身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抗战老兵。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我们更该牢记他们的威名。
那么除了田华,还有哪些我们所熟悉的明星,也都是抗战老兵呢?
她被誉为银幕上最传神的“革命母亲专业户”。
在电影《钢铁战士》中,34岁的胡朋,通过颤抖的双手和克制的泪水,展现出了战火中一位革命战士的母亲的悲痛与坚韧。
在电影《回民支队》中,43岁的胡朋,以慈眉善目之貌,演绎马本斋母亲的刚烈之气。她凭借含蓄而富有张力的表演,塑造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坚贞不屈。
在电影《槐树庄》中,46岁的胡朋,又通过微表情和台词设计,赋予了郭大娘刚强的革命内核。让我们看到了她母亲般的亲切,和战士般的坚韧。
还有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她又以精准的眼神和肢体动作,展现了双枪老太婆在处决叛徒甫志高时,那份骨子里的正义感,以及对背叛者“零容忍”的决绝。
有人说,胡朋的表演,是那么高度贴近生活,但同时,又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
我想,这与她本身就曾是一名八路军战士,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抗敌剧社,凌子风在为胡朋化妆
1937年,21岁的胡朋在上海参加了救亡演剧活动。1938年她辗转来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成为一名女文工团员。
但那时的文工团员,不仅要演出,而且也会参加战斗。
1942年,胡朋与吴畏(左一)在抗敌剧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上图是1942年,已经成为抗敌剧社主要的演员的胡朋,与同事吴畏一同出演《放下你的鞭子》。两人还曾搭档演出过《雷雨》、《日出》等剧。
胡朋与吴畏等合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剧照
然而令胡朋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她的这位好战友,就在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那是1943年的秋天,抗敌剧社的文工团员经历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反“扫荡”战斗。在一次转移途中,他们就“鬼子”正面相遇,胡朋与吴畏都参加了战斗,英勇杀敌。但最后,因为敌众我寡,吴畏还是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
胡朋在战斗中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她却永远也忘不了吴畏牺牲时的样子,敌人的刺刀穿过了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的粗布棉衣。
而吴畏的精神更是成为了长时间激励和鞭策她勇往直前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胡朋走上银幕,在《白毛女》、《钢铁战士》、《智取华山》、《战上海》、《回民支队》、《槐树庄》、《烈火中永生》等多部电影中塑造了坚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成为我们最为熟悉的“银幕老大娘”。
她的表演朴实无华又充满激情,长期的战斗生活赋予了她坚韧的革命气质,使她所塑造的角色,总是充满力量。
2004年12月28日,胡朋逝世,享年88岁。
在这之后,虽然荧幕上也出现了许多“母亲专业户”,但却再没有谁,能像她这般,将“革命母亲”,演绎得如此“形神俱坚了。
1940年,晋察冀边区举办第一届艺术节。由抗敌剧社、华北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共同排演了话剧《母亲》。在强大的演出阵容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明星的名字,如胡朋扮演母亲、凌子风扮演恩特莱、崔嵬扮演米哈伊尔,此外,陈强、丁里、郑红羽、李劫夫、胡朋的丈夫胡可等,也都参加了这次演出。
1940年,话剧《母亲》剧组演员大合影
而这部话剧的导演,就是崔嵬。
提到崔嵬,我们的眼前,会立刻浮现出一群“银幕硬汉”的形象——《宋景诗》中的宋景诗、《海魂》中的窦二鹏、《北大荒人》中的黄老清、《红旗谱》中的朱老巩、《老兵新传》中的战长河等。
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2大明星”之一。
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发现了,在崔嵬的身上,有一种很独特的“老兵”气质,铁骨豪情,戎马本色。
所以他演起“老兵”,也很是得心应手。
这其实是源于他真实的革命经历,他也曾是一名抗战老兵。
崔嵬和张瑞芳合作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崔嵬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奔走在抗日宣传的第一线。1938年奔赴延安,参与筹办了鲁艺学院,后担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1942年调入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担任社长,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
崔嵬所率领的火线剧社,也数次参加了反“扫荡”战斗。1943年9月,日军进行了持续百日的“扫荡”,但在崔嵬的组织下,剧社队员们一次次地突破了敌军包围,战胜了缺衣、缺粮的困难,最终没有伤亡一人一马。
1945年,崔嵬带领火线剧社的文工团员,参与了解放任邱、文安、新镇、安新、河间、武强、安平、饶阳、深泽等九座县城的战斗,并将日军伪军全部肃清。同时,崔嵬根据反“扫荡”中的英雄事迹编写现代京戏《老英雄》等,也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因为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个个都那么威风凛凛,洋溢着浓厚的男性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深沉而富有力量。绝非如今那些“软塌塌”的“小鲜肉”所能比拟的。
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陈强也是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
他也是一位抗战老兵。
他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就投身到了革命队伍,1938年4月进入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1939年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和胡朋、崔嵬等,成为战友。1942年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
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在其中扮演反派黄世仁的演员,就是陈强。
抗战胜利后,陈强辗转来到东北,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并成为其中的演员,从此走上从影的道路,在《桥》、《白衣战士》、《白毛女》、《一件提案》、《三年早知道》、《探亲记》、《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瞧这一家子》、《生财有道》等多部电影中塑造了角色,是观众最为熟悉的电影明星。
2012年6月26日,陈强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享年94岁。
刘季云曾是八一厂资格最老的电影演员,1955年被授中校军衔。
他原本是北京的一名京剧演员,但在1938年就毅然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并参与了著名的上党战役。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他进步很快,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刘季云先在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任演员,后又调入总政话剧团,然后于1956年进入八一厂,成为银幕“反派和老人”专业户。
有网友这样评价他的表演,演反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歪脖李、《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古仲儒等,“阴险入骨,狡诈传神”,演老人——《五更寒》中的劳良才、《回民支队》中的李老汉等,“朴实传神,充满沧桑”。
可惜,这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抗战老兵,也于1971年就去世了,。
五、王昆王昆打小就是村里的“百灵鸟”。但日寇的到来,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所以,1937年,年仅12岁的小王昆,就积极加入到了抗日宣传的队伍,1938年更是当选了县妇救会宣传部长。
1939年4月,经周巍峙的选拔,王昆加入到了“西战团”。
“西战团”的全称,是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是活跃在抗日前线的一个艺术团体。
“西战团”成立之时,就立下了“我们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达到此目的,决不回来与诸位见面”的誓言。然后战士们义无反顾地进入了抗战前线。
晋察冀边区是四面被日军占领城市及交通线所包围的抗日根据地。敌人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和骚扰,所以边区的军民常年处于战斗状态。 这种特殊的环境使西战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王昆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歌声,激励斗志,鼓舞人心。
1945年4月28日,延安鲁艺排演大型歌剧《白毛女》,20岁的王昆,便是其中喜儿的扮演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王昆先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和东方歌舞团担任演员,1964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凭借嘹亮的嗓音,唱响了《农友歌》。她动人的歌声,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而王昆更大的成就,是在担任东方歌舞团团长期间,发现和培养了大量歌舞人才如朱明瑛、郑绪岚、远征、程琳等。
2014年11月21日,王昆去世,享年89岁。2019年9月25日,王昆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六、高保成高保成是八一厂的一位“军人专业户”。
他所扮演的军人形象——《上甘岭》中的张忠发、《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渡江探险》中的李玉明、《长空比翼》中的赵勇、《英雄坦克手》中的杨德厚、《带兵的人》中的林志勇等,用八个字形容,就是“朴实传神,正气凛然”。
其实也与他曾是抗战老兵,有很大的关系。
1938年,年仅12岁的高保成,就参加了八路军,当过勤务员,也做过护理员。后来部队领导看他具有表演天赋,便安排他进入文工团做演员。他曾随部队参加过许多战役,还曾立功受奖。
新中国成立后,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高保成成为了专业演员,并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真实、自然、朴实的表演风格。他身上所具有的农民和军人相结合的气质,给他所扮演的角色,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2004年5月21日,老艺术家高保成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七、李力说到李力这个名字,可能有些年轻的网友并不很熟悉,但老影迷都知道,他就是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宋学义的扮演者,还演过《英雄岛》中的上校参谋、《林海雪原》中的张大山、《苦菜花》中的冯仁义、《秘密图纸》中的李化等角色。
另外,李力还曾是八一厂演员剧团在位时间最长的副团长。
他和高保成一样,也曾是一名抗战老兵。
而且两人,还曾经是并肩前行的好战友。
李力也是在1938年参加八路军。那年他15岁。1941年他进入延安学习,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获得“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枚。1942年他加入战斗剧社,和朱丹西、孟贵彬、王炎、高保成、刘锡林组成“六人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总政文工团调入八一厂,担任演员剧团副团长,还曾代行团长职务,任职十五年。后来他进入八一厂故事片室担任副政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92年9月,这位抗战老兵去世,享年69岁。
八、孟贵彬大家都知道,孟贵彬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所演唱的电影《怒潮》中的插曲《送别》,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此外,他还演唱过《歌唱二郎山》、《一支人马强又壮》、《汾河流水哗啦啦》等歌曲,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迷最为喜爱的歌唱家之一。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他也是一位抗战老兵。
孟贵彬和高保成同岁,早年为了打“鬼子”,所以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后来进入120师的战斗剧社,和高保成、李力等成为儿童演剧队的主力演员,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新中国成立后,孟贵彬成为总政歌舞团独唱组组长,后担任国防科工委文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文工团团长,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2015年6月8日,孟贵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九、陈立中陈立中的表演很有特点,她那带有明显河北深泽口音的普通话,充满了真实感和乡土气息,使她在银幕上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花好月圆》中的“能不够”,还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母,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浑然一体的生活感”。
陈立中是少有的在成为明星之后,依然保持着战士本色的演员之一。
她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加入了抗日宣传队伍。1938年10月,正式加入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在火线剧社,她和战友们深入战区为战士们服务,除了用表演鼓舞士气外,她还参与医疗队救治伤员,亲历战争残酷后,就更加坚定了“以文艺为武器,以艺术服务抗战”的决心。
在火线剧社期间,她不仅结识了崔嵬、凌子风等战友,而且更参与了多部抗日题材剧目的演出,这为她日后在电影中塑造农村妇女形象,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这位好演员,长期坚持战地服务,她在火线剧社工作长达12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演员成长为兼具战士身份的文艺工作者。她在战火中的历练,深刻影响了她此后的表演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在总政话剧团做演员,随后于1958年转业到安徽话剧团任团长,再后来又进入北影厂做演员。
她一生塑造过多个“银幕老大娘”的形象,静水深流,细腻传神。
她始终都以一名战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2012年7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96岁。
十、胡敏英她是电影《英雄虎胆》中的“李月桂”,是电影《夺印》中的“烂菜花”。
她所扮演的银幕形象不多,但给我们的记忆却很深刻。
主要是她演得太好了,将女匪首“李月桂”的笑里藏刀,和地主婆“烂菜花”的市井气息,都诠释得极其到位。
但大家知道吗?胡敏英也曾是一名八路军女战士。
她于1939年加入八路军的队伍,那时她才十四五岁,便成为了一分区战线剧社的演员。她曾随战线剧社战斗在保定地区,参加过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等。
1948年,华北军区文工团成立,胡敏英成为舞蹈队的指导员。
新中国成立后,胡敏英进入八一厂做演员,参演过几部电影,出演的大多都是反派,是八一厂少有的女反派专业户。
但她在1978年就去世了,年仅54岁,令人唏嘘不已。
十一、凌子风凌子风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导演,是从抗战烽火中走出来的红色艺术家。
他执导首部电影《中华女儿》,便获得了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随后他又执导了《春风吹到诺敏河》、《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片,还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的最佳导演奖。
但其实凌子风也当过演员,主演了延安第一部故事影片《边区劳动英雄》。
作为一名1938年到延安的“老革命”,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为抗战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战团团员合影(中间为凌子风)
1937年,凌子风的姐姐凌成竹在延安,给弟弟写了封信,激动地告诉弟弟:要抗日,就到延安来。
所以1938年,21岁的凌子风毅然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并在这里如鱼得水。
凌子风在话剧《母亲》中扮演恩特莱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凌子风不仅是“西战团”的文艺战士,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地区战斗了6年,而且还曾担任过正儿八经的武工队员。
1939年,凌子风加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敌工部,与骁勇善战的武装战士共同组成了“武工队”。他们一边打仗消灭“鬼子”,一边通过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当时,凌子风背过大枪,也带过匣子枪。
凌子风在晋察冀抗日武工队留影
6年中,他和战友们一直在敌后演出,生活经历异常紧张,经常参与反“扫荡”战斗,好几次斗在与“小日本”的短兵相接中死里逃生。
1940年,凌子风担任过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的副社长,带领大家排演过《日出》等剧目。他还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过杨白劳一角。
凌子风在《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
后来,凌子风进入解放区所成立的第一个电影厂——延安电影制片厂,从此踏上从影之路。
1999年3月2日,这位硕果累累的电影导演因病离世,享年82岁。
严寄洲也是著名电影导演,曾执导过《英雄虎胆》、《海鹰》、《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猎字99号》等多部电影,是昔日八一厂最卖座的导演之一。
大家都知道他拍出了多部好电影,发掘了多位大明星。
但却并不知道,他也曾在晋绥抗日根据地留下过自己战斗的足迹。
1938年,21岁的严寄洲从上海出发,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到了延安他先是进入“抗日人民军政大学”学习,然后进入“晋察冀边区”,随后进入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做演员,同样经历过战火的洗礼。
严寄洲在战斗剧社做演员时留下的剧照
他走上电影创作之路,一方面是因为勤学苦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的战友汪洋(后来成为北影厂厂长)、陈播(后来成为八一厂厂长)、崔嵬、成荫、凌子风等人的帮助。
抗战胜利后,他随战斗剧社进入北京,然后在1953年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54年,他将自己创作的剧本《脚印》搬上银幕,开启了自己的电影导演之旅。
严寄洲很善于学习,所以进步神速,随着一部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使他成为了八一厂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2012年,他获得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8年6月21日,这位导演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昆仑山上一棵草》这部老电影?1962年上映的时候,也曾产生过较大影响。刘燕瑾就是其中女主角惠嫂的扮演者。她秀美的容貌和朴实的表演,都令我们难以忘记。
除此之外,她还在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中出演过胡珍珍,在重拍版《平原游击队》中出演过李大娘,在张艺谋执导的《活着》中出演过福贵娘等角色。
我曾读过一本叫《女兵日记》的口述作品,其中就讲述了刘燕瑾在抗战时期当八路军女兵的经历。
刘燕瑾是北平人。1937年北平沦陷后,年仅15岁的她,来到冀中参加了八路军,并被留在当时的火线剧社。
刘燕瑾通过日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当时的战斗与生活。
那时日子非常艰难,火线剧社也经常会遭到日伪军的围追堵截,每次他们都会拼死突围。很多战友因此而牺牲。
但条件再艰苦,也挡不住战士们的抗日激情。
刘燕瑾八路军女兵风采
尽管他们需要不断转移,但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战友和老百姓们进行演出。
刘燕瑾在日记中写道: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八路军战士们,是多么英勇顽强。他们以简陋武器对抗强敌,百折不挠。他们坚韧不拔,在极端困苦中浴血奋战,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也每到一处便发动群众,凝聚人民力量,无愧于一身军装。
刘燕瑾与于蓝共同出演话剧《同甘共苦》
这些文字,记录了抗战老兵们的精神风貌和真实状态。那些英雄们的形象,永放光芒。
刘燕瑾解放后成为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在银幕和舞台上都成功塑造了多位女性形象。她1985年离休,2012年去世,享年87岁。
田华1940年参加到了八路军,那年她才12岁。她的原名叫刘天花。当时在抗敌剧社担任副社长的汪洋,给她取了个艺名,叫田华。
在部队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田华迅速地成长起来。
在战火中,她白天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反“扫荡”,夜间又急行军。但拽着皮带爬山也不喊苦。同时在胡朋等姐姐的带领下,刻苦学习表演、发声等技能。
田华与胡朋等战友合影
她随文艺轻骑队深入敌后,在炮楼附近演出活报剧、写标语,用艺术揭露敌伪、动员群众,将舞台视为“战场”。她曾表示“部队打到哪,我就演到哪”,这种精神贯穿了她的一生。
她16岁就入党,从一名“红小鬼”变成了真正的革命女战士。
这段经历,对她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培养了她艰苦环境下的坚强意志,而且更为她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田华成为了电影厂第一批善良大银幕的电影明星。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是抗战老兵。“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的理念,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如今97岁高龄的她,还是那么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当她在长影博物馆《党的女儿》海报前留影时,她又习惯性地举起拳头,做出了李玉梅举手表决的经典动作。
说到田华,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抗战老兵。
她也曾是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还是电影《白毛女》中经典唱段的配唱者。
她就是孟于。
孟于在17岁那年,第一次听她的老师演唱《延安颂》,就对延安充满了向往。
1939年,在目睹日军的暴行后,孟于觉得一刻也等不下去了,一定要去打鬼子。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不当亡国奴!”孟于说。
她和好朋友就带着两个锅盔和两壶水,就开始了长途跋涉。到了延安,她考入女子大学,音乐老师是冼星海,发现了孟于的声乐天赋,就让她领唱《黄河大合唱》,结果一下子就让孟于在延安出了名。
1945年,孟于参加了由文工团和抗敌剧社联合排演的歌剧《白毛女》,并出演喜儿一角,她的表演,同样收获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1945年孟于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
新中国成立后,孟于随华北大学文工团部分团员一起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担任独唱演员。1952年又调入中央歌舞团担任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副团长等职,直至离休。
回忆峥嵘岁月,孟于感慨万千。那段光荣的日子,使她的革命信念更为坚定,也使她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的紧密联结。而曾经的抗战经历,更奠定了她“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终身奉献精神。
“舞台是战场,歌声是子弹”。孟于今年已经103岁高龄了。但这位老艺术家,唱起昔日的抗战老歌,依然那么口齿清晰,充满深情。不由令人发出感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也许那一刻,她再次唤醒了80年前的烽火记忆,再次感受到了全民抗战时的澎湃激情。
虽然时光过去了80多年,但有些记忆永不磨灭,有些精神代代相传。
正如田华与孟于用艺术点燃烽火、以舞台为战场的岁月所昭示的,那些“以笔为枪”的信仰、“为人民而歌”的赤诚,早已熔铸成民族精神的底色。
当后人回望历史,不仅会看见炮烟中的青春身影,更会听见穿越时空的呐喊——那是文艺战士用生命谱写的战歌,是永不褪色的热血与担当。
来源:DJ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