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体关系理论进一步指出:童年时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比如被忽视的委屈、被否定的恐惧、未被拥抱的孤独),会内化为“受伤的内在小孩”,在成年后通过情绪、行为悄悄“呼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已经成年,却会在被伴侣随口否定时突然心慌手抖;
加班到深夜独自回家,楼道的声控灯突然熄灭,瞬间想起小时候被锁在家里的恐惧;
甚至吃到一口奶奶曾做过的红烧肉,眼泪会毫无预兆地涌上来——
别急着说“我太敏感了”,这不是软弱,而是你心里的“内在小孩”在悄悄说话。
心理学中,“内在小孩”是荣格提出的重要概念,指我们内心深处那个保留着童年情感、需求和记忆的部分。
客体关系理论进一步指出:童年时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比如被忽视的委屈、被否定的恐惧、未被拥抱的孤独),会内化为“受伤的内在小孩”,在成年后通过情绪、行为悄悄“呼救”。
今天张丽老师想和你分享5个简单却有心理学依据的实操步骤——不用专门请假、不用花钱咨询,每天10分钟,就能在日常里慢慢靠近那个小小的自己。我会结合咨询室里的真实案例和心理学理论,带你把“疗愈”变成一件温暖的小事。
核心目标:让“藏起来的内在小孩”知道“有人看见ta了”。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未被看见的情绪会形成“情感盲点”——比如小时候哭闹时总被说“这有什么好哭的”,长大后遇到委屈也会下意识压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委屈。“找小孩”的过程,就是帮我们重新连接那些被“屏蔽”的情感,让内在小孩从“隐形”变得“可见”。
28岁的小夏是公司的“老好人”,同事总找她帮忙,她从不拒绝,却常在深夜崩溃大哭。我让她每天花5分钟回忆“今天有没有哪一刻想逃”,她很快发现:
· 早上同事把没做完的工作推给她时,她笑着答应,手指却悄悄攥紧了衣角;
· 午休时看到朋友圈别人晒家庭聚餐,突然鼻子发酸——原来她想起小时候爸妈总说“忙”,她生日时永远只有自己和蛋糕。
“原来那些‘说不出口的拒绝’和‘莫名的难过’,都是小孩在喊‘我累了’‘我也想被重视’啊。”小夏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第一次没忍住哭出声——这是她成年后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委屈。
1. 固定时间:睡前或午休,找个没人打扰的角落,闭眼深呼吸3次,问自己:“今天我有没有哪一刻觉得委屈、害怕、想躲起来?”
2. 抓“小情绪”:不用找“天大的事”,就找那些“一闪而过的感觉”——比如被插队时的皱眉、被否定时的心跳加速、看到某张照片时的鼻酸。
3. 说一句“我看见你了”:对着镜子(或心里)轻声说:“我看到了,你今天在XX时候有点难过/害怕,我知道你在这里。”
核心目标:让内在小孩把“没说出口的话”说出来,别让情绪憋成“内伤”。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被倾听的情绪会流动,被压抑的情绪会冻结”。童年时我们的感受常被打断(“小孩子懂什么”“别无理取闹”),导致内在小孩学会了“闭嘴”——成年后遇到冲突就想逃、受委屈就自我攻击,其实是小孩在重复“说了也没用”的模式。“听小孩”,就是给情绪一个“被允许流动”的出口。
32岁的阿凯总在被领导批评后失眠。第一步他找到了“小孩”:被批评时“明明不是我的错,却一句话不敢说,胸口像堵了块石头”。
我让他试着问自己:“当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想怎么做?” 沉默了5分钟,阿凯突然红了眼眶:“我想喊‘不是我做的!’,但我怕领导说‘你还敢顶嘴’——就像小时候我爸冤枉我打碎花瓶,我解释时他总说‘你还狡辩’。”
“原来你不是‘不敢解释’,是怕‘说了更糟’啊。”我轻轻回应。那一刻阿凯的眼泪掉了下来——这是他30多年来第一次“被允许”说出当时的恐惧。
1. 针对“找到的小情绪”提问:“当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最想对谁说什么?”(比如“被推搡时,你是不是想喊‘别碰我’?”)
2. 不评判、不“讲道理”:别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应该成熟点”,就做“情绪翻译官”——把小孩的感受说出来:“哦,原来你当时觉得委屈/害怕/孤单,这很正常。”
3. 让情绪“落地”:如果说不出口,就写在纸上、对着枕头说,甚至画下来——重点是“让小孩知道:你的感受是重要的,值得被听见”。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胜任感”和“支持感”是安全感的核心来源。童年时我们无力保护自己(比如被欺负时没人撑腰、想要安慰时被推开),会形成“我是无助的”信念。“帮小孩”的过程,就是通过“现在的行动”打破这个信念——让内在小孩知道:“现在有人会站在你这边了。”
25岁的小雨总在亲密关系里“讨好”,男友随口说一句“你胖了”,她能节食一周。第一步她发现:“每次被说‘不好’,我就想‘我必须改,不然他会离开我’——像小时候我妈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第二步她听到小孩的声音:“我当时想喊‘妈妈别不要我’,但我不敢,只能拼命听话。”
第三步,我让她试着“替妈妈补一次回应”。她写了一张纸条:“小雨,就算你胖了、不听话,妈妈也不会不要你——你本身就值得被爱。” 写完后她把纸条贴在镜子上,每天早上读一遍。三个月后她告诉我:“有天男友又说‘你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居然回了句‘这件事我确实没做好,但我已经很努力了’——说完我自己都愣住了,原来我可以不用‘拼命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1. 想“当时需要什么”:比如被冤枉时需要“有人相信我”,被忽视时需要“有人陪我说说话”。
2. 用“现在的能力”补回来:
o 被推搡没敢说话?现在对着空气说:“你推我让我不舒服,请你小心点”;
o 小时候想要的玩具没得到?现在买一个小物件(哪怕是5元的贴纸),对自己说:“以前没给你买,现在我给你了”;
o 被否定时没人撑腰?写一张“我相信你”的纸条,贴在手机壳上。
3. 重点是“行动”:不用“惊天动地”,哪怕只是“说一句话、买一个小东西”,都是在告诉小孩:“现在的我,有能力保护你了。”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重复童年的互动模式(比如小时候总被忽视,长大后会吸引“冷漠的伴侣”)。“护小孩”的过程,就是通过“新的应对方式”打破这个循环——让内在小孩知道:“现在的你,不会再让自己受委屈了。”
30岁的阿哲从小被父亲严格控制(比如穿什么衣服、选什么专业都要听父亲的),工作后遇到强势的领导,他总习惯性“不敢反驳”,哪怕领导的要求明显不合理。
第四步练习中,他设定了一个“护小孩信号”:当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个项目你加个班搞定”时,他感到胸口发紧(这是“小孩害怕的信号”),立刻深呼吸,轻轻推开领导的手说:“王总,这个项目需要同事A的数据支持,他明天才能给我,我后天早上给您可以吗?”
领导愣了一下,答应了。阿哲走出办公室时,手心全是汗,但心里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他第一次没有“重复过去的顺从”,而是为自己争取了空间。
1. 识别“危险场景”:注意那些让你瞬间“回到童年感受”的时刻(比如被否定时想逃、被控制时不敢反抗)。
2. 做一个“和过去不同的选择”:
o 过去被插队会“忍”?现在说“麻烦你排队,谢谢”;
o 过去被冤枉会“沉默”?现在说“等一下,我想说明一个细节”;
o 过去总说“我没事”?现在说“我有点累,需要休息10分钟”。
3. 不用“赢”,只要“不委屈”:保护不是“吵架”,而是“守住自己的边界”——哪怕只是“小声表达”,也是在告诉小孩:“现在我会站在你前面,不让你再受伤了。”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具体的肯定”比“笼统的表扬”更能提升自我效能感。童年时我们常被“挑错”(比如“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会形成“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夸小孩”的过程,就是用“现在的看见”,慢慢改写这个信念——让内在小孩知道:“你本身就值得被喜欢。”
29岁的老周是典型的“自我否定型”,工作明明做得很好,却总说“我只是运气好”;减肥瘦了5斤,却盯着肚子的肉说“还是很胖”。
第五步练习中,我让他每天睡前找一件“小孩做得好的小事”夸一夸。一开始他很为难:“我今天什么都没做啊。” 我提醒他:“哪怕只是‘好好吃了一顿饭’‘没对自己说脏话’,都是小孩在努力照顾自己。”
一周后他的日记里多了这些句子:
“今天被同事抢功劳,我没像以前一样生闷气,而是去楼下买了杯奶茶安慰自己——小孩,你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了,真棒!”
“今天学新软件卡了三次,没骂自己‘笨’,而是搜了教程慢慢试——你对自己越来越有耐心了,我为你开心。”
三个月后他告诉我:“现在照镜子,我居然会觉得‘其实也没那么差’——原来我不用‘做到完美’,也值得被夸啊。”
1. 找“具体的小事”:别说“你真棒”,要说“你今天在XX时候做了XX,这说明你很勇敢/有耐心/会照顾自己”。
2. 接受“不完美”:哪怕当天“什么都没做”,也可以说:“今天你好好休息了,没逼自己硬撑,这也是在爱自己呀。”
3. 用“小孩的语气”夸:想象你在夸一个3岁的孩子——带着温柔和真诚,比如轻轻摸一下胸口说:“我的小孩今天做得真好,我为你骄傲。”
疗愈内在小孩,从来不是“消除过去的伤”,而是像每天给植物浇水一样——用“看见”“倾听”“支持”的小事,慢慢让心里的小孩相信:“现在的我,不会再让你受委屈了。”
不用急,哪怕今天只做了第一步,哪怕只是对自己说了一句“我看见你了”,都是在为内在小孩筑起安全感。
从今天起,试着把这5步放进日常吧。你会渐渐发现:那个曾经躲在角落里不安的小孩,会慢慢走到你身边,牵着你的手说:“谢谢你没放弃我。”
而那时的你,也会真正明白:最好的疗愈,不过是“长大后的自己,终于活成了小时候最想拥有的那个人”。
来源:爱家心理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