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的诗词中,“江山”一词经常出现,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江山如此多娇”,“江山靠谁守”等,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宽广的胸襟。今天,我们来聚焦于毛泽东的一幅书法作品——“江山已定,谁人敢论功高”,通过细致的分析,感受其书法
毛主席的诗词中,“江山”一词经常出现,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江山如此多娇”,“江山靠谁守”等,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宽广的胸襟。今天,我们来聚焦于毛泽东的一幅书法作品——“江山已定,谁人敢论功高”,通过细致的分析,感受其书法艺术的魅力。
在这幅书法作品中,“江山”二字特别引人注目。这两个字不仅含义深远,而且在书法技巧上展现了毛泽东的深厚功底。
“江”字起笔稳健有力,如同巨龙腾空,气势磅礴。起笔处墨色浓郁,象征着江水之源,源远流长。收笔时笔锋轻轻回收,如同江水汇入大海,归于平静。整个“江”字,既展现了江水的浩瀚,又体现了毛泽东宽广的胸怀。
“山”字起笔陡峭,如同山峰之巅,高耸入云。起笔处笔锋锐利,仿佛要刺破青天。行笔过程中,笔势起伏跌宕,如同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收笔时笔锋稳稳落下,如同山峰之脚,坚实稳固。整个“山”字,不仅描绘了山的巍峨,更体现了毛泽东坚定不移的信念。
“已定”二字在作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个字不仅在意义上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更在书法技巧上展现了他对笔势的精湛掌控。
“已”字笔画简洁明了,但充满韵味。左右两部分相互呼应,如同两人对视,目光炯炯。而“定”字则更注重向背之势。上下两部分之间,既有相互支撑之力,又有相互背离之感。
在“已定”二字的书写中,毛泽东巧妙地运用了笔势的顾盼与向背特点,使得这两个字在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它们不仅与“江山”二字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敢论”二字在作品中具有转折过渡的重要作用。这两个字在笔法上展现了毛泽东对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技巧的精湛运用。
“敢”字起笔采用中锋行笔,笔势稳健有力。书写过程中,巧妙运用侧锋和藏锋技巧,使得整个字的笔画既具有力度又不失柔美。收笔时笔锋轻轻露出锋尖,如同勇士拔剑出鞘,气势逼人。
“论”字则更注重露锋与藏锋的结合。起笔处锋芒毕露,如同智者开口欲言。书写过程中,巧妙运用藏锋技巧,使得整个字的笔画看起来更加含蓄内敛。收笔时笔锋再次露出锋尖,如同智者言尽而意未尽,引人深思。
“功高”二字作为作品的结尾部分,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更在书法技巧上展现了他对韵味与节奏、笔画力度与欹正特点的精湛掌控。
“功”字笔画繁多但条理清晰。书写过程中,注重笔画的力度变化与节奏感的把握。起笔沉稳有力,如同勇士蓄势待发;行笔轻重缓急相间,如同勇士冲锋陷阵;收笔稳稳落下,如同勇士凯旋而归。整个“功”字不仅展现了力量的美感,更体现了节奏的韵律。
“高”字则更注重欹正之势的把握。上半部分微微倾斜,下半部分稳稳支撑,使得整个字看起来既不失险峻之感,又不失稳重之态。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高”字在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笔法的驾驭,更加娴熟,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尤其是方笔的应用,更加斩钉截铁,而线条上,同样表现出柳楷的筋骨之感,这种表现,真是境界,难怪认可度是这样高,实力在线。
同时,在这幅作品中,最大的一个特点,还是在一个字内的对比感,这种对比,着重表现在线条的粗细对比上,一个字内,尤其是笔画多的字迹,都会存在一种线条的粗细对比,或粗或细,相互夹杂,形成了一种视觉差。
不仅如此,在通篇的布局上,也是十分舒朗的,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表现的更加完美,无论是字距,还是列距,都是非常舒朗的,这种格调,不是谁都能够把握好的。
相信,这样的字迹,也一定能够俘获你的“芳心”的,在取法上,也是非常明确的,以颜真卿楷书为宗,并且,对颜真卿楷书,进行了自我改造。
其改造的地方,就是在横轻竖重的特点上,这里的线条,都比较均匀,很显然,没有了我们认识中的那种横轻竖重,但是,质感依然是非常强的。
不仅如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在笔法上,不仅将这种篆籀笔法发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而且还巧妙地融合了欧阳询楷书的方峻之现象,达到了一种高度融合,对于一名外国人来说,能够简单地掌握一种笔法就已经是不简单了。
“小中见大”才是真正的气象,而这里的字迹,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看来,走综合之路,一样可以写成这种“小中见大”的气息的,不是吗?
来源:书画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