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年前,怀揣着懵懂与新奇,我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十余年来的工作经历中,我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在云南鲁甸震后重建的校园中、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上、在南苏丹的医院里……采访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相隔万里,却都蕴藏着独特的力量。年复一年,我不断摸
十一年前,怀揣着懵懂与新奇,我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十余年来的工作经历中,我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在云南鲁甸震后重建的校园中、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上、在南苏丹的医院里……采访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相隔万里,却都蕴藏着独特的力量。年复一年,我不断摸索与思考,探寻如何更好地用照片讲好一段故事。
人物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主体,图片故事是人物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经典形式。回顾以往,我拍摄的图片故事超过三十篇,策划、编辑的则更多,对其中的思路与手法,也有了些自己的经验感悟。
一组图片故事,一次微型策展
一组图片故事,就是一次微型的策展,拍摄前的布局谋篇尤为关键。在一组平均包含十余张照片的图片故事中,每一张照片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定位,多幅画面之间的先后顺序决定了故事的风格走向。详略得当的安排,让故事在起承转合间以最契合内容的节奏推进,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再娓娓道来。
同观展一样,读者对一篇图片故事的阅读也遵循着一定的认知习惯。完整饱满的叙事,需要充分交代人物、地点、主要故事线、独特性、人事物关系、社会联系、情绪氛围、花絮等内容,同时运用近景、中景、远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画面来表达,穿插运用、合理切换景别,才能突出视觉重点、增强画面丰富度。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航拍、红外摄影、水下摄影、显微摄影、360全景等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应用,它们各有所长,为获取丰富的影像资料提供了极大帮助,图片故事的讲述也更加精彩。
比如,我拍摄过西北深山中一所“麻雀小学”唯一的教师兼校长,山路蜿蜒,我选择用较为常规的大场景开篇,突出整体环境的同时铺垫基调;而在拍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高超手艺时,一幅作品的局部特写或许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到读者注意,故事进而逐渐展开。当然,千人千面的故事,给了每篇报道不同的可能性,别出心裁地突出受访者鲜明的特点是不变的追求。
一张照片,值得看多久?
优秀的图片故事中,每张画面绝不只是“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堆砌中景,主体单一,动作僵硬,画面重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大大降低一组照片的客观性。其产生当然有采访条件和时间限制的原因,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处理单张画面时,精心构图是超越设备成像差异、实现“降维打击”的杀手锏,直接体现一名专业摄影记者的技术沉淀与审美积累。虽然故事的主角只有一个,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避免地会在故事的发展中与周围的人、事、物产生联系。
所以画面中除了主人公可能还会有多个元素,可能是师徒二人在传授技巧,也可能是周围孩子们的笑脸,还可能是元青花瓷瓶、飞舞的皮影、手术室中的同行、或是照片中的照片……是否要把眼前的诸多元素全部平等对待?从哪个角度和距离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按下快门后,画面会是丰富多彩还是杂乱无章?如何构图是一个关键。
好的复杂构图的高标准是“错落有致”,即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与主题相关的元素,和谐有机地安排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同时排除干扰视听的无关个体。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往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一些运气。拍摄中,有许多手法可以用来增强视觉引导,让读者将关注度依次放在不同优先级的主体上,例如人物的视线朝向、背景中的线条、色彩明暗对比、前后景虚化、动作趋势等等,以更加贴切地展示主体关系,有时还可能碰巧产生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蒙太奇效果,令人回味良久。
利用现场环境打造理想光线
在出差采访、尤其是驻外工作时,摄影记者常常“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但纵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人带齐所有设备。特别是当采访环境昏暗、光线不佳时,更要求我们善于观察环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来创造理想的拍摄条件。
今年初,在拍摄广西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人郭卉时,较为简陋的陶艺工坊仅有两扇没有玻璃的窗户,屋内光线尚可满足拍摄日常行走、搬运陶器的需求。单靠机顶单闪光灯的光线难免生硬、缺乏层次,想要拍摄一幅合格的环境肖像并不容易。
经过仔细勘察,我们专门等到临近傍晚,向太阳“借个光”,并用遮盖陶器的塑料泡沫板作为反光板,把透过窗户射进来的光线反射到采访对象周围的陶罐上,再把两盏陶艺师傅平时用来直播的环形、条形LED常亮小灯借来,串联起几个插线板,高低配合,让主体突出的同时,周围环境中的元素也能得以体现,最终完成了信息较为丰富的一幅环境肖像。
采访宁夏西海固脱贫攻坚人物李耀梅时,我们拍摄完她割芨芨草,返程时天色已暗,天空逐渐进入了“蓝调时刻”。我们坐在略微颠簸的车上,她在前方的小路上骑摩托车,快门速度并不能降得太低,强行拉高感光度将导致噪点明显,画质堪忧。我突然想到,可以让司机师傅打开车灯试试,没想到效果好得出奇,既保留了前景的准确色彩,也与蓝色背景形成了冷暖对比。当时,前座负责摄影的宁夏分社摄影记者王鹏当机立断,按下快门,我则在后座用视频记录。
有些采访环境本身就有极特殊的光影条件,如云南腾冲的皮影戏幕布,巧加利用便可“出奇制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窗帘、塑料袋、火把、显示屏等等都是好帮手!好的画面,往往源自镜头外千奇百怪的“招数”并用,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突出主题。
抓住灵动细节,让人物更鲜活饱满
好作品贵在真实。受访者千人千面,其行业、教育、成长背景迥异,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性格爱好。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一些工作之外的瞬间往往能够成为整组稿件的点睛之笔,让采访对象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丰满起来。
我和江苏分社摄影记者李博、广东分社摄影记者邓华在江苏省开山岛上拍摄守岛民兵时,路遇一只受伤的小鸟在路边的护栏上奄奄一息,民兵们看到后,马上拿来一小把大米,轻抚羽毛,希望它能吃点食物。虽然事不遂人愿,等采访告一段落时,我们发现小鸟已经合眼,但这一幕,让整组展现守岛卫士们坚强作风的稿件里,多了一丝人物的关爱和柔情。开山岛的粮食蔬菜储备并不多,我们上岛时还带了几大袋食物,信号也断断续续,艰苦条件下,战士们的情谊显得尤为真挚,他们守岛,守家,也守苍生。
从第一刻,到每一刻,随时准备拍摄
刘永周的这张照片,是我在见到他的第一秒拍摄的。当时我跨进院子,掏出相机,抬头看到老人的时候,下意识地顺手拍了一张,完全没有取景构图。没想到厚实的牛皮刚好成为了柔光布,让画面在曝光、对比、明暗过渡上恰到好处。老人用手仔细检查着原材料,摊开的牛皮正如一张民间艺术的地图。
在“扎染之乡”大理周城采访张翰敏时,她正在院子里举办扎染工艺交流。她的父亲见到我来,倒茶迎接,我连忙暂时推脱,先将眼前的活动拍摄完成再跟他们交流。在后来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照片中的老人叫杨萃先,是张翰敏的师父,如今,老人家已经离开四年多了。
2018年,我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奥肯耶保护区拍摄中国野保工作者卓强。他身披马赛布,天还没亮就和当地人一起驱车巡护,工作间隙,刚好当时正在进行世界杯足球比赛,他和马赛族兄弟们一起看球,聊得热火朝天。我赶忙找准时机,定格下他们热烈交流的时刻。只要人在场,摄影记者就没有懈怠的时刻,头脑中预判、捕捉瞬间的“弦”一直绷着,虽然我们常说最好的照片总是下一张,但没有什么比事后回想起错过的珍贵画面更令人遗憾了!
尊重、信任、理解——用心对待每位受访者
尊重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方可沟通。面对素昧平生的采访对象,作为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有时不免心急,恨不得一见面对方就把有价值的故事线索和盘托出。
但实际上,采访对象有动人的故事,但同样也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正式采访前,充分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专业知识,才能让交流更高效顺畅,在言谈间产生共鸣、迸发出新的灵感,甚至日后还能和受访者成为好朋友。
记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时,我联系到在故宫里负责古代钟表修复的王津师傅,可能终日与精密的古董国宝打交道让他的性格稍显内向,谦逊之余并无太多话语。交流间,我们从故宫周边聊到老北京文化,又谈起中学时期的母校也相距不远,让初见时的距离感很快消失,后续的采访也变得畅通无阻。
有一次在肯尼亚草原上采访,在那里充电必须去唯一一个通电的帐篷,飘渺的网络信号让我和另外一个非洲兄弟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天来。作为住宿地点的负责人,他带着当地人常有的热情和开着玩笑,后来除了聊工作,他开始主动谈到自己家庭的困难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让我对肩负他生活的重担却依然乐观开朗心生敬意。虽然他不是这一次的采访对象,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时常体验到,像这样自然坦诚的交流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故事线索。
当然,并非所有的交流都会带来惊喜。拍摄肯尼亚当地的一名屡获殊荣的拳击手时,即便我事先邀请他在内罗毕的一家咖啡馆共用简餐,聊得热火朝天,并做好采访安排,等到了约定的拍摄时间,还是先后两次被放了鸽子。
摄影的魅力来自于其不确定性:能够把握住一束天赐的绝佳光线绝非易事,更难的是能够把准每一位受访者的“脉”。十余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在不断的遇见中,不断地学习“把脉”。
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单张画面的精雕细琢,图片故事拍摄的技巧还有很多,采访的惊喜失望,皆为经历,在此仅浅作分享,也希望我们的下一组快门,精准有力。
—————
记者:吕帅
编辑:张传奇 吴笛 丁赫
来源:石心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