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南方很少见“痛风”病人?医生:可能有4个原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7:2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痛风这病总是跟北方中老年人联系得更紧一些,而在南方,尤其是南方沿海或者湿热地区,似乎很少听到谁因为尿酸过高而痛到下不了床。

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明显比北方低。很多人猜测是不是饮食习惯、气候湿度、体质差异这些常见因素,但细想一下,好像也说不完全通。

像广东、广西、湖南这些地方,吃得重口、喝得也不少,喜欢腊肉、啤酒、火锅、海鲜,一样不少。

按理说这些饮食中嘌呤含量高,应该也挺容易引发痛风。那为什么发病率却一直压不住呢?这事其实有点绕,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许能找到些没被太多人注意的线索。

其中一个被严重忽略的点,是关于空气质量。不少南方城市尤其沿海,空气流通性更强,污染程度普遍比北方好。

北京市2022年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每立方米,已经是改善之后的数据;而广州同期是24,深圳更低只有22。

空气污染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并不只是呼吸系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把它跟代谢系统联系起来。

2018年《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刊登的一项针对中国七省十万人口的队列研究发现,空气中PM2.5每上升10微克,尿酸浓度平均升高8.6微摩尔每升,男性升得更快。

而尿酸浓度持续偏高,正是痛风发作的前提。所以一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东西,其实在长期干预下,是能形成体内尿酸水平差异的。也就是空气质量,可能也在不动声色地参与了这个疾病分布。

再来看另一个可能性,跟南方人生活节奏更快、日常活动强度更高有关。痛风是个典型的“静态生活病”,也就是说,当身体处于长时间缺乏活动、血液循环慢的状态时,尿酸更容易沉积在关节,形成结晶,引发剧烈疼痛。

南方城市中,由于高密度交通、气候炎热、房价高昂等因素,不少人选择步行、骑车、上下楼梯,甚至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保留着“早上逛菜市场,下午去跳舞”的生活习惯。

2021年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的《中国城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报告》显示,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日均行走步数普遍在6500步以上,而沈阳、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地不足5000步。

长时间的轻度运动对代谢功能改善作用不小,血液循环变快,尿酸也更容易从肾脏排出,不容易形成结晶堵在关节。

不过有一个点更有意思——跟气温无关,跟湿度也没什么直接关系,而是和皮肤的汗腺分布有关。

南方人,尤其是长期生活在潮湿地区的人,汗腺发达、出汗频率高。别小看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特点,汗液本身是一种尿酸的辅助排出通道。

大多数人都知道尿酸是从尿里排出去的,其实人体还有一部分尿酸,是靠汗液排出体外的。研究表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每日汗液可排出体液总尿酸的8%到10%。

虽然听起来不多,但对于那些轻度高尿酸的人群来说,这个比例足以让他们在长期状态下避免超过痛风发作阈值。而长期生活在干冷地区的人群,汗腺刺激减少,出汗变少,尿酸排出效率自然也就低了。

再说一个跟肠道菌群有关的,虽然这块医学界还没完全搞清楚,但已经有不少方向性研究了。2020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指南》更新的时候提到,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

一些能降解嘌呤的细菌减少,可能会让尿酸在体内浓度偏高。而南方人由于饮食中天然摄入的植物发酵食品更多,比如豆豉、臭豆腐、糯米酒、酸笋、泡菜之类,这些食品对维持肠道益生菌有促进作用。

有研究在广东进行过对比,摄入发酵食品频率高的人群中,肠道中Lactobacillus plantarumBifidobacterium这些益菌的比例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

这些菌种在实验室中已被验证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虽然目前还不能拿来直接当治疗手段,但可以说明长期饮食习惯差异确实会通过肠道生态间接影响痛风风险。

不过还有一个因素,几乎没人会往这方面去想,那就是水源硬度差异。南方地区的水大多偏软,矿物质含量低,尤其是钙镁离子浓度不高。

北方很多地区地处石灰岩地层,地下水中硬度高,煮水后容易产生水垢。2019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一份饮用水质调查报告指出,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平均水硬度在280mg/L以上,而广东、福建、浙江这些地区普遍不超过90mg/L。

这事跟痛风看似没啥关系,但在一些动物实验中,摄入高硬度水源的小鼠体内尿酸代谢负荷显著上升,肾小管滤过压增加。

长期饮用偏硬的水,可能会让原本就有代谢负担的人,更容易出现肾脏微损伤,间接导致尿酸排泄能力下降。

虽然这在人体上还缺乏规模化实证研究,但从现有观察看,水源硬度确实可以作为一个潜在影响因素,至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但也不能只盯着这些外部条件,还得考虑一个更深层的系统性因素,那就是睡眠质量差异。南方不少城市生活节奏快,人压力大,但反而因为高温和湿度,很多人养成了午睡的习惯。

午睡可以显著降低血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肾脏灌注,减少夜间尿酸积聚。中国睡眠研究会2021年统计显示,华南地区成年人每周午睡频率高于华北地区40%以上。

而夜间睡眠浅、呼吸紊乱、打鼾等问题,会造成低氧血症,而这正是促使尿酸生成的加速器。

人在低氧状态下,细胞会加速分解ATP,释放大量嘌呤,尿酸自然就上去了。睡得不好,不但精神差,代谢也会乱,对痛风来说,是不小的推动力量。

说到这,虽然还可以找出不少细节,但这些看似零散的因素,其实组合起来,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解释框架:空气污染影响代谢,活动强度改变循环效率,汗腺活跃带走一部分尿酸,饮食结构调节肠道菌群,水质影响肾功能,睡眠习惯干扰细胞能量代谢。

这些东西彼此看起来不挨边,但在长时间生活环境里,它们却是在同一个方向上,慢慢地把“痛风”的风险往下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