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视觉传达领域,「24 帧」是全球影视发行的标准帧率,它指的是每秒播放 24 个静态画面的效果,它是技术、成本、历史习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视觉传达领域,「24 帧」是全球影视发行的标准帧率,它指的是每秒播放 24 个静态画面的效果,它是技术、成本、历史习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在「爱」这件事上,作为自己人生的导演,我们可以发现「24 帧」定律之外的——那个真挚、热烈、悸动和不被定义的「第 25 帧」。
香味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吗?
这个问题描述得还是保守了。 准确讲,当某种气味激活你的情绪和感觉时,你都不必知道它是什么味道。那种感受,几乎就是你的本能反应。
嗅觉是我们最原始的感觉系统,也是我们最早发育的感觉系统。它与边缘系统(包括海马体、杏仁核和下丘脑)相连,而这些区域在情绪状态和记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由于嗅觉神经早于你的高级认知系统而发育,你对一些气味记忆形成的情绪反应,几乎是「写死」在你意识的底层代码中。嗅觉的力量,就是这么简单直接粗暴,且无法抗拒。
——@解磊
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知乎年度新知答主
童年时期反复接触某种气味,大脑会将气味+场景+情绪绑定在一起。成年后再次闻到,边缘系统会瞬间激活原始记忆,连带当时的情绪一起涌现,心理学上称其为「普鲁斯特效应」。你想起的皂味,可能关联着老家院子里的阳光、母亲洗衣服的身影,或是田里的青草香。
我们很少刻意记住某种气味,但情绪体验会自动将其「封装」进嗅觉。而且研究表明气味记忆的衰退速度远低于画面或声音,伦敦大学研究证实,1 年后气味记忆准确率为 65%,而视觉仅 50%。
——@申晨煜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知乎年度新知答主
我们真的「容易被同类人吸引」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容易被同类人吸引,是因为相似性带来心理奖赏,使人感到愉快和舒适。
虽然有时人们会认为「相异相吸」,但科学研究表明,这通常是一种误解。差异可能需要时间才能显现,而伴侣在一起更多是因为认为彼此相似,而非向往差异。人们通常会被那些与自己差别不大但与自己的理想自我相似的人所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倾向于变得更加相似,而某些种类的相似性更为重要。
——@黄彬彬Margaret
心理健康教师;知乎年度新知答主
人的心智如果要正常发展,是需要平衡对相似和差异的追求:
只追求相似性,人容易活在自己主观世界里;一次接收太多的差异性的东西,人会消化不良,也会没有安全感,不知道自己是谁。
最适合情感发展的是那些和自己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徐若航( 心理咨询师)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来表达:人总爱找些合自己心意的话听,不顺耳的便当没看见。你眼里的「相似」,说不定是自欺的幻觉——把自己想成的模样,安到别人身上,便以为是一路人了。
所以,别再被什么同类束缚了手脚,去找些能一起做些正经事的人,找些做事时能露真性情的人,找些和你不一样,却能凑在一起干事的人。
——@大胖
畅销书《番茄工作法图解》译者
建立「主体性」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性的确是幸福的重要基石,但并非唯一条件。
心理学家 David Bakan(1966)提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两种基本的动机取向:
主体性(Agency):追求自主、掌控、目标与成就;
共融性(Communion):追求亲密、连接、归属与爱。
如果用植物来比喻:
主体性像是一棵根深叶茂、在风中挺立的树;
而共融性则像藤蔓,缠绕他人、彼此支撑。
——@草芽君CY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知乎年度新知答主
你会在恋爱中反复检查 TA 的步数、 在线状态吗?如何改善?
核心问题在于人的「客体恒常性」 。客体恒常性是指我们对一个人稳定的感觉:即使别人不在,也能在心里还原这个人的存在;即使一个人在变化(比如有冲突),也能注意到这个人核心的部分不变。
客体恒常性发展比较好的人相对会比较能克服别人分离给自身带来的不安,所以相对比较能信任别人——但也不会对别人抱有过度的幻想。如果人的客体恒常性发展出了问题,人会比较容易担心别人不见了,这时候会很想抓住点什么。
——@徐若航(心理咨询师)
数字监视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多么需要别人来定义自己。 而治愈之道是老生常谈却极难做到的——建立完整的自我。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也应该是两个完整的人彼此靠近,而非两个残缺的人互相依附。如果一定要监视什么,不如关注自己内心那个不安的小孩吧。因为爱情游戏里有个最大的秘密:找回自己,才能真正拥有对方。
——@鸣戈
AI 应用独立开发者;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
为什么我会对亲热话语感到不适?
一个人对于亲密的恐惧,大多与社会文化环境,与早期成长的关系体验有关。其中,早期成长中的关系体验往往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最早的建立亲密体验的经验来自于与母亲(最主要的养育者)的关系中。如果一个婴儿在与母亲最初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来自母亲的关注、理解,对情绪的涵容,在这个婴儿的内心体验中,就会感觉自己对妈妈的亲密需要。反之,在婴儿内 心,则可能认为自己靠近妈妈的努力是不被妈妈允许的。
又或者,这个人成长中某些亲密、快乐的关系体验被突然打断(比如突然断奶)那他为了保护自己不会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也可能会选择放弃亲密的需要——与他人保持更远的距离,更少的需求,以避免再次经历丧失的痛苦。
这样的话,亲密就有可能被他感受为一件危险的事。
——@王雪岩
心理咨询师,《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等作者
「坠入爱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
「一名囚犯将最后的面包让给同伴的瞬间,其意义已超越时空——人在选择中将自己镌刻入永恒的维度。」这段话是弗兰克尔在纳粹的集中营中看到和想到的,犯人每天只有很少的食物配给,当一名囚犯将一片面包让给同伴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他将活下去的希望给了对方。这种「爱」是远超「情爱」的。因为它意味着给予了对方其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希望。
所谓的「坠入爱河」可能是出于对浪漫关系的向往、性欲化的吸引或是情感上的依恋,但更核心、更深层的部分,应该与上述的「爱」是一致的,即在每一个关系的瞬间全情地投入。
来源:知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