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黄杂包儿说123:草把老爷/草包老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7:56 1

摘要:“老爷”有多重含义,或指官绅,或指外祖父,或指男主人,等等。科举时代,特别是明清科举时代,要考中举人以后,才可以被人称作“老爷”。

“老爷”有多重含义,或指官绅,或指外祖父,或指男主人,等等。科举时代,特别是明清科举时代,要考中举人以后,才可以被人称作“老爷”。

这是说的常规情形,事情总是有例外。比如,进士是在会试、殿试后的称呼,但民间为了好听,或者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贡生就被称为“乡贡进士”或“乡进士”。比如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的周氏牌坊,里面提到“乡进士董经”,就是这种情形。这跟而今称某某副职为某某局长而不用“副”字,应该是同一种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反应。

到了清朝末期,特别是太平军起事以后,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也可称“老爷”,为此李慈铭(1830—1894)在《越缦堂日记》里大为感叹。

我们广安前锋区桂兴何家拱桥的何姓,就有“文老爷”,是个读“望天书”的读书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识字却不多,是家里出钱捐了个恩贡(《广安州新志》上无记载,估计是捐了钱没被认可,或被牛翩儿骗了,徒有其名),所以也称“老爷”。

更有甚者,民间至今流行“草把老爷”一词。据说是只要捐出多少稻谷草,甚至“一树草”(用谷草堆垛成树状)就可成为“老爷”,就是所谓的“草把老爷”。徐珂《清稗类钞·度支类·马草生员》记载:

同治军兴,马多乏食,江南府县绅民,有请输马草以广学额者。

出这个馊主意的是鲍花潭“学使”,而“朝旨嘉允”,致使江南秀才骤增十分之一。当时有人讽刺说:

鲍花潭有名学士,马草捐无限生员。

生员,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

这个鲍花潭,类钞文说“盖咸、同间名宿也”。据 方濬师(1830—1889)《蕉轩随续录》卷2载:

鲍花潭名源深(1811—1884),字邃川,号花潭、穆堂、澹安/庵等,安徽和县梁山镇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探花。授编修。

同治元年(1862)六月二十日,调任广西学政。后历任国史馆协修、贵州学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同治十年(1871)任山西巡抚。光绪元年(1875)辞职归里。在任严禁鸦片,整顿吏治,有成效。晚年主讲金陵、上海书院。

鲍源深晚年善书法,喜诗文。著有《补竹轩诗文稿》《桑梓兰言集》《题图小品》《偏庐诗草》,还有奏牍若干卷。

吴恭亨在《对联话》中曾提到鲍花潭题贵阳九华宫江苏会馆联:

秋来黄叶成村,对景忽生归棹想;雨后青山满郭,登楼常作故乡看。

评价说:

语句在凡近间,洗炼之极,却无尘滓。

看来民间的草把老爷之说,还不是捕风捉影之事,确实有人提倡过;出这个馊主意的鲍学士,还不是个草包,还有学识,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识时务者。既是草把老爷,多半无本事,因此民间自然就把这类人当成草包老爷了。

来源:草不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