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来了一位厦大“娃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7:08 2

摘要:青春,可以是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也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孜孜探求、在田野上仰观俯察……青春是一种进行时,它有万般模样。你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青春,可以是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也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孜孜探求、在田野上仰观俯察……青春是一种进行时,它有万般模样。你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刘启斌同学,走进他逆流而上的青春选择。

作为福建省首批选派至原州区的志愿者,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启斌跨越2400公里,从东南海滨走向西北旱塬——这位手握5篇核心论文、3项发明专利的厦大“高材生”,放弃高薪工作选择走向西部,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业农村局当起了“基层螺丝钉”

从繁华便捷的海滨城市,到方言绕耳的西北乡镇。从实验室的埋头科研,到闽宁协作示范村的田间地头,刘启斌用一场惊诧众人的逆行,滋养心中发芽的梦想,在黄土高坡的褶皱里重新定义“青春”。

山海情深的闽宁协作,遇见热血难凉的西部梦想。福建人的爱拼敢赢,遇上西海固原方言的“能行”精神,这位小镇青年在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脉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逆 行

研究生生涯临近尾声时,刘启斌手握高薪工作的机会,顺利毕业后即可入职。在人生选择的路口上,刘启斌回顾了自己的人生路径:从漳州小镇开始漫漫求学,二战考研至厦门大学,一路走来,向上求索但也按部就班,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价值应该如何实现?这是一直埋在刘启斌心底的疑惑,而“答案”也渐渐浮出水面。

研究生入学时,刘启斌曾在一次活动上观看了厦大研支团的相关视频,其中有一幕画面让刘启斌心意一动——“当志愿者被当地小朋友团团围住时,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很感动也很羡慕”。刘启斌感慨道,“我也想去祖国西部看看,我希望用一年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服务西部”的种子在那时便悄然萌芽。

刘启斌曾读过厦大硕士毕业生李汉鹏的事迹:2018年,硕士毕业的李汉鹏放弃了读博深造和一线城市就职的机会,选择回到宁夏基层从事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刘启斌意识到,服务西部不止支教一种,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去年5月,刘启斌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西部计划宣讲,他毅然决定把握住这次机会,“学长学姐的奉献精神,亦或是扎根基层的坚毅,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所以我想,一定要给自己一次去西部锻炼的机会。”就这样,放弃了高薪工作,休学一年服务宁夏基层,这是刘启斌回答内心“疑惑”的答案。

告别长空与海岸线,告别高耸入云的楼厦和霓虹灯,搭乘一趟开往西北小城的列车,刘启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征途。

西 行

研究生期间,刘启斌是同学们眼中的“多边形战士”,在校期间身兼团支部书记、校区国旗护卫队成员等职位,在北大核心及以上发表论文5篇,公开中国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起草专著1部,也曾获得校“三好学生”、院“优秀共青团员”……从学生工作、科研学术到坚定西行,“西行”是刘启斌人生中跨度最大的一步,这个旁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实则早有踪影。

读研期间,刘启斌就曾多次来到西部地区开展课题研究,他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位于西部边陲的内蒙古鄂尔多斯。

刚从鹭岛抵达西北腹地时,刘启斌和同学要适应低湿度的环境,“空气太干燥了,每天早上起床时感觉鼻子堵塞住了。”正值初冬,“一瓶矿泉水放在外面一会儿就结冰了。”刘启斌说。团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型设备的减震降噪,大型设备为了避免扰民必须夜间进行实验,夜间的西北,只有凛冽的狂风和一望无际的漆黑,有天晚上刘启斌没有带够衣服,晚上七点多实验结束后匆匆前往商场,却发现早已关门,刘启斌意识到,在滨海城市习以为常的便利并不适用于这里。

刘启斌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初识祖国西部,对于刘启斌来说,自然条件的艰苦更令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西部壮美辽阔的天地也让他念念不忘,“生长在山谷包围中,不免感到压抑,踏上祖国西部的土地,视野无比辽阔,心境也感到开阔自由。”

在填报西部计划的服务单位时,考虑到闽宁协作的悠久历史与厦大研支团与宁夏的坚实合作基础,刘启斌将目标服务地勾选为宁夏,“西海固地区虽然没有大草原,苍凉辽阔的黄土高坡也让我向往。”前往宁夏报到后,刘启斌被分配到固原市原州区农业农村局,具体任职部门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刚到社区工作点,刘启斌便收到了当地干部的热情接待,同事们亲力亲为帮助远道而来的志愿者解决住宿安排。当地干部亲切地称呼大学生志愿者为“小娃儿”,在同事们的关照下,刘启斌整顿好生活安排,迅速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基层的锻炼里,刘启斌学会的第一课是抛开学历的滤镜,转变学生思维。即便是同事们口中的“高材生”,刘启斌也因为基层经验不足,常常考虑不周,一次汇报ppt中,他不小心将5750万元的数字错打成了5705万元,这个小小的细节被领导及时指出,让他深刻意识到细节与严谨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性。“每个岗位都像一个工程般需要拧好每个螺丝钉,我希望我能当好一个基层螺丝钉。”一直以来刘启斌攻读的是理工科专业,和文字鲜少打交道,在基层却有大量拟写文书报告的任务,“不懂的地方就多请教”,从文字措辞到细微格式,刘启斌尽量不放过每个细节,从生疏到熟练,刘启斌在实干中不断累积经验,“对我来说,干一行爱一行。”刘启斌说。

刘启斌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培训活动中发放物资

刘启斌小时候就经常干农活,被乡村哺育长大的他对深入基层工作别有情愫,虽然基层有些琐碎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并不对口,但他仍乐在其中,深深热爱着与基层群众紧密联结的氛围。刘启斌常常主动和当地群众聊天,一次与村民聊天的过程中,对方得知自己是从厦大而来,高兴地提起了闽宁协作,感谢福建人民帮助西海固地区发展,西海固人民才能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这让作为福建人的刘启斌心生自豪和感动。

刘启斌走访调研帮扶车间

能 行

“能行”是宁夏人民时时挂在嘴边的方言,表示一种肯定与认可,对于在西北扎根了大半年的刘启斌而言,这两个字带有浓重的亲切感。

除了适应基层工作的繁忙琐碎,刚到宁夏,摆在刘启斌面前最大的难题是“语言”。最初刘启斌帮助群众办理业务时,只能在一串陌生的方言中揣摩几句能听懂的口语,再通过观察群众的肢体动作和神态表情去推测大致意思。在基层的实践里,研究生最突出的优势是强大的学习能力,为了克服语言难关,刘启斌开始默默“刷题”。

刘启斌向同事请教问题

在同事或群众用方言沟通时,刘启斌会抓住时机站在一旁,像破解摩斯密码般暗自揣摩方言语调的起伏与含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刘启斌终于能够听懂六七成当地方言,在西北人民热情四溢的语言氛围下,刘启斌也习得了一些当地的常用方言,当刘启斌和同事对接工作时、帮助群众办理业务时,一句“能行”瞬间拉近了双方的关系。在刘启斌看来,“能行”也是西海固人民乐观心态的缩影,“西海固人民一步一步从贫困奋斗到目前更好的生活,展现出了他们顽强的精神力量。”

冥冥中,刘启斌与宁夏人民有着共同的精神联结。五年前,刘启斌备战考研,一战因数学差一分没能成功上岸,彼时刘启斌正处于毕业的关头,“二战”考研的风险与成本让他心生犹疑,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后刘启斌决心再战一年。第二年是孤军奋战的一年,他在厦门租了房子进行备考,当人生天色未明之际,刘启斌会从一些人物传记中汲取精神启迪,电影《钱学森》中有一句台词令他记忆深刻:“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的朋友圈签名并沿用至今。备考期间刘启斌对最终结果看得很开,“有紧有松是比较好的备考状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就好了。”

向西而行,扎根向下,刘启斌一如五年前做着“自己觉得对的事”。

如今,“能行”成为了刘启斌的日常用语:“再大的困难也‘能行’!”回顾起在宁夏基层的大半年生活,刘启斌说:“有人问我来这一年值不值。我认为这一年不仅是对西部风土人情的体验,在基层的经历对于我的成长和阅历的提升更是不可替代的。”

文:李盼、贾悦然

图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孙静君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厦门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