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杨端一系,自唐末世袭至明万历年间,绵延二十九世,历时七百二十四年,代有公侯。杨氏土司在播州戍边、垦殖、开发、传播中原文明等方面功不可没。
唐未播州土司杨端画像
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杨端一系,自唐末世袭至明万历年间,绵延二十九世,历时七百二十四年,代有公侯。杨氏土司在播州戍边、垦殖、开发、传播中原文明等方面功不可没。
杨 端(约845-907) 号杨令公,播州安抚使。浙江绍兴人,祖籍山西太原阳曲披一字街。唐乾符年间,梦一神身穿金盔,语曰:汝功名成在播州(今贵州遵义)。觉而欣然,告于母将往播州,母不许。
复禀告于母舅谢子仁,舅敬异,言于端母曰:“汝子志量非凡,兼此吉梦,功名岂可量乎!”母方许。端即与舅谢子仁赴长安揭榜,唐乾符二年(875)授经武防御使、中郎将。时唐末,南诏叛,播州久不能平。
乾符三年(876)僖宗慰杨端领兵剿除蛮虏,端乃率令孤滈、成展、安增、罗莹、郑畋、骆世华平播。兵越泸州、合江,进入白锦(今遵义城南二十里之皇坟嘴),驻军高遥山(今遵义南白区八里乡高岩山),据险立寨,结土豪叟、蒋、黄三姓,为久驻之计。
南诏人寇,杨端出奇兵袭之,大胜。自寇平,奏上,诏遣安抚使。由是为播州创业祖。
朱温代唐(907),杨端感愤而卒。五代以来子孙世袭其职,宋开僖间,追赠“太师”。娶谢氏,封夫人,次配侯氏、顾氏,均葬四川丰都流沙坡石砚台。生子:牧南,另应有子承磊。
《元史》记:“太原人,唐季,南诏陷播州,有杨端者,以应募起,竟复播州,遂使领之。”杨端撰谱序云:“我祖讳弘礼,授兵部侍郎。祖讳景山,为国子监司。吾父字表滋,亦居户部尚书之位,不泰关西之风。端忝列太师,缪承宣慰。咏黄华而歌湛露,平南蛮而入播国。桑梓既远,恐世系之失传,山西之绪坠,特垂谱序以示子孙。”
《遵义府志》有记:“杨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后寓家京兆。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二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见浙江《稷山杨氏宗谱》、
贵州《播州杨氏宗谱》)
附一:唐僖宗赠杨端为太师《敕授播土诏谕》
朕自临御以来,逆贼蜂起,寝食难安,恒赖世臣胜任。今卿等缵尔先绪,匡扶社稷,不畏汗马之劳,力除南蛮之寇,酋势虽灭,虏党未熔,终为王室之忧,特敕卿等采地乐郊,遇锋沿获,永镇边夷,功在社稷而不朽也。从此奉敕南征之七姓,各于故乡,搬移室家,永住播州,以镇边陲。
附二:杨端移家播州,唐僖宗颁制诰褒
枫宸特简,新纶出自牂牁,堂荫初辉,捷报聿兴魁国。八座元公,三台硕辅。家传鳢兆之庥,世擅鹰扬之烈。
于戏,太师杨端,功封宣慰,振勋猷于百代;世享爵土,报伟烈于千秋。戍罗施之边陲,五司辅助,锡天朝之威命,七姓奔驰。俾世笃以忠贞,庶益符乎朕心。
按:杨端入播州,当时母舅谢子仁随往。后有谢巡检、谢都统之类官名的谢家人即谢子仁之后,播州谢氏即此由来。谢姓人有十一代在播州杨氏土司中始终扮演“舅老爷”的角色,为杨氏土司主保驾护航。谢姓人也因此成了当时汉人人播州的第十一姓高门土族。
播州七世:杨贵迁 字升叔。杨家将杨延朗孙。子:光震、光荣、光明。
袭土司职。随兄(杨文广)出使广西,追击浓智高,贵迁出通夜郎之浮徉柯(今遵义西之盘江)奇袭之。时遇播州杨氏土司杨昭,因杨昭势薄,被召之以礼。
昭无子,则承嗣为播州安抚使。官至武功大夫、德州(原属四川)刺史。皇祐四年(1052),率兵人泸(今四川泸州),驻军于南州(今四川綦江)得暴疾,将还,被其族叔杨先(杨昭弟)派南川人赵隆截杀。葬红江。
按:杨贵迁血缘关系世系图,详见“山西杨家将系”。
遵义古城
来源:杨安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