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战将,为什么解放战争中未能独当一面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17:13 3

摘要:作为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核心成员,汤恩伯在抗日战争时期凭借"南口战役"和"台儿庄大捷"赢得"抗日铁汉"称号。

作为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核心成员,汤恩伯在抗日战争时期凭借"南口战役"和"台儿庄大捷"赢得"抗日铁汉"称号。

汤恩伯麾下的第三十一集团军更被视为中央军嫡系精锐,汤恩伯本人更是和何应钦、胡宗南、陈诚并列为中央军四大派系啊。

然而至解放战争初期,这位被《中央日报》称为"中原王"的将领却未能在华东、中原等主战场获得战区指挥权。

直到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已经无人可用的蒋介石才终于想起了汤恩伯,让汤恩伯兵团负责江浙地区的防务。

要知道胡宗南都能主导西北战场,陈诚更是成为了小委员长,杜聿明这位后起之秀先后主导了东北、华东战场,为何汤恩伯却被边缘化了呢?

02

汤恩伯的崛起轨迹堪称国民党军界的典型样本,从中原大战中脱颖而出,在抗战中崛起成为一方大佬。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时任教导第二师第一旅少将旅长的汤恩伯在河南商丘战役中表现出色,由此进入最高统帅视野。

1937年南口战役,汤恩伯率第13军血战日军板垣师团二十余日,虽然最终失守,但其部队展现的战斗力获得蒋介石"当代张巡"的赞誉。

然而这位曾经的抗战名将,在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却表现出了极度的无能。

其统辖的第三十一集团军虽人数众多,却在37天战役中丢失38座城池,致使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意图基本实现。

时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回忆:

"汤部官兵多携眷属驻防,军官倒卖军粮已成惯例。"

这种腐败现象直接导致许昌保卫战中,守军因粮饷克扣发生哗变,这也成为了汤恩伯所部在豫湘桂会战中溃败的根本原因。

除了部队腐败之外,汤恩伯所部对民间则是大肆劫掠,大饥荒期间,汤部仍强征军粮200万石,直接导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的民间说法流传。

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汤部纪律之坏,出乎意料,虽嫡系而实不能战。"

这种评价已经预示着汤恩伯在战后军事体系中的地位动摇,蒋介石已经不再信任他。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军政部整编方案出台时,汤恩伯嫡系部队被裁撤3个整编师,兵力缩减达40%,这为其后续边缘化埋下伏笔。

03

如果汤恩伯没有豫湘桂会战的失败,或许解放战争前期就会以汤恩伯为主力主导中原乃至华东战场。

但正是因为这场失败导致了汤恩伯在国民党各派系中话语权开始缩小,陈诚、顾祝同等人开始压缩汤恩伯的权力空间。

1946年设立徐州绥靖公署时,顾祝同力主由薛岳出任主任,正是浙籍将领排斥汤系势力的典型例证。

1946年6月国防部作战会议记录中,汤恩伯提出的"重点防御陇海线"方案遭陈诚当面驳斥:

"豫东平原无险可守,集中兵力实属不智。"

更关键的是蒋介石也默认了这种派系斗争,汤恩伯所部在中原地区壮大到数十万人也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

因此蒋介石刻意将汤恩伯调离中原战区,转任首都卫戍司令。这种明升暗降的策略,使得汤恩伯失去了主导徐州战场的机会。

04

当然对于这位自己的心腹爱将,老蒋并不是没有给机会,1947年3月组建第一兵团蒋介石以汤恩伯为司令员。

此时的第一兵团可不是后来的兵团建制,而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华野专门设立的特殊编制。

为此蒋介石撤销了徐州和郑州两个绥靖公署,并将原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撤掉,在徐州成立陆总,统一指挥原来这两个绥靖公署部队。

随后成立了以汤恩伯为司令官的第1兵团,王敬久的第2兵团,欧震的第3兵团,汤恩伯第一兵团是主力。

第一兵团下辖第25、28、57、65、74和83师,合计6个整编师,后来又调入了整编第7和48师,总兵力高达二十万人之多。

而且其中74和83师均属国军主力整编师,战斗力强大,是当时国军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原战场最强大的战略兵团。

本该是汤恩伯卷土重来的机会,然而汤恩伯终究不是当初那个虎将了,在进攻山东的战役中屡次被粟裕调动多次受阻。

最终孟良崮战役,国民政府最嫡系的五大王牌之一74军深陷孟良崮,以至于老蒋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失败。

此役导致国民党丧失最精锐的整编师,战略层面更宣告"重点进攻"破产。蒋介石在官邸会议上拍案怒骂:"汤恩伯指挥无方,愧对党国!"

陈诚在回忆录中评价:

"孟良崮之败犹如多米诺骨牌,既倒74师,亦倒汤氏前程。"

此战后汤恩伯彻底被蒋介石放弃,再也得不到重用,以致于之后的三大战役期间汤恩伯都没有出现。

汤恩伯的再次上场还要到1949年了,伴随着三大战役失败蒋介石的嫡系爱将们死的死、降的降,已经无人可用了。

为此蒋介石不得不再次启用汤恩伯负责长江防线的东半部分,并在渡江战役后负责江浙地区和上海的防卫工作。

05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一点,当1949年渡江战役汤及后来的上海战役汤恩伯最终获得方面军指挥权时,国民党政权的大厦将倾已不可逆转。

这个迟来的"重用"显得太过于黑色幽默,也折射出了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之严重,在这种倾轧下再精锐的部队再优秀的将领也终将沦为历史尘埃。

来源:近代史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