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1日,中国海洋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入学报到,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的18岁女孩范清秋,跨越3000多公里的距离,风尘仆仆一路来到青岛,开启大学新生活。其实,她与中国海洋大学的缘分种子,早在六年前就被中国海洋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深深
8月31日,中国海洋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入学报到,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的18岁女孩范清秋,跨越3000多公里的距离,风尘仆仆一路来到青岛,开启大学新生活。其实,她与中国海洋大学的缘分种子,早在六年前就被中国海洋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深深种下。
“我与中国海洋大学的缘分始于初一。那时,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远赴西南边陲,来到我上学的初中支教。”范清秋说,自己初中就读于云南省南诏镇文华中学,而这所中学正是中国海洋大学第21届研支团支教地点。
2019年8月,王译萍等5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群山绵延的巍山县,到文华中学支教,其中王译萍担任服务队队长,教授六个班级的信息技术科学课程,并兼任范清秋所在班级的副班主任。
“他们的到来,为我们这所边疆小镇的中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范清秋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了支教团的王译萍老师,她是我们的副班主任,支教时他们给我们很多帮助,特别是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范清秋衷心地说:“正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生动讲述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解开了疑惑,更第一次深入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的魅力以及他们的大学经历。他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眺望广阔世界的窗口,也在那时,一颗向往中国海洋大学的梦想种子悄然在我心中萌发。”
自此之后,考入中国海洋大学便成为范清秋坚定的目标。在持续的努力下,今年她以573分的成绩,被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药学专业录取,如愿和支教志愿者王译萍成为校友。
范清秋特别提到:“支教团的哥哥姐姐们,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非常乐于助人,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帮助我们,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做一名志愿者,帮助别人。”她透露,想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为家乡的孩子们点亮求知梦想。
上午10时许,范清秋如约与王译萍老师见了面,两人亲密地挎着胳膊,说起悄悄话。王译萍说:“高考后,得知范清秋考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非常开心,马上和支教团的成员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正式开学前,我们还沟通了药学专业的学习方向。”
王译萍表示:“我现在成了专职辅导员,未来的大学时光里,我也非常愿意陪伴她,赓续师生缘分,续写山海情深的美好生活。”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根据教育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中国海洋大学自2002年起选派支教志愿者,秉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截至目前,连续组建了24届支教团,累计派出了352名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西藏、云南3省区的十几个贫困县乡,给大山深处和雪域高原的孩子带去新知识,为他们点亮梦想与希望的灯火。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党委书记王震表示,范清秋同学如今成为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这是之前学校多年来对口帮扶巍山县的成果之一。她也是学校与支教巍山县山海情缘的见证者,也希望通过范清秋同学的成功案例,激励更多山区的孩子一路学习成长,走出山区,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深造。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