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去市中心某商场里的海底捞吃饭,发现一楼原来卖玉石、首饰的商铺,全部不见了。
昨天去市中心某商场里的海底捞吃饭,发现一楼原来卖玉石、首饰的商铺,全部不见了。
一、附近电影院关门了
那一楼的店面,去年还做过什么零食展,感觉隔一阵就要换一个主题,彼此也没什么关联,但无一例外都做不下去。
在吃饭的时候感概地和海底捞服务员说,还是你们稳定一点,这么多年下来,这商场的店铺换来换去,也只有你们存活至今了。
服务员说,那还得感谢香港人捧场,要不是这几年香港人来的多,海底捞也撑不下去,这里的租金太高了,连里面的电影院这几天也关门了。
我吃了一惊,那个电影院票价一直很便宜,就在2月,还在放映哪吒2,没想到一个月后就关门停业了。
二、年轻人对性爱失去兴趣
然后联想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在日本的情人旅馆,也在大量倒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人们兜里有钱了,消费欲望也旺盛。情人旅馆在那时候成了年轻人追求刺激和自由的象征。
但是随着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压力上升,出生率下降,单身族群崛起,成年人也对婚外恋失去兴趣。
日本政府于2021年实施的“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报告显示,18-34岁的男性,没有性经验的比例高达44.2%,同年龄段的女性的处女率,更是高达49.4%。
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情人旅馆渐渐失去了吸引力。
而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女性,正更多地选择不恋爱、不结婚,而是上大学、买房子、发展事业和友谊。
18-40岁的美国女性,51.4%既没结婚、也没同居;单身女性,只有1/3在“寻找浪漫”。
我国也一样趋势,一方面,结婚率逐渐萎缩,去年仅有610.6万对结婚,比10年前缩水一半。
而避孕套的需求也大幅下滑,杜蕾斯母公司2020年后在华销量连续下滑,2022年财报提到“中国市场需求疲软”,部分国产品牌的部分工厂转产医用手套。
当年轻人连“最基本的欲望”都开始节省时,低欲望社会的特征已深入肌理。
三、什么样的消费品更有吸引力
下面引申到投资领域——老龄化、少子化、低欲望社会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消费品更有吸引力?
人们可能会压缩非必要支出,追求理性、简约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可能兴起的消费领域
1.性价比与实用主义消费
折扣零售、二手经济
如日本的百元店、优衣库、二手商店和中国的拼多多、蜜雪冰城、瑞幸咖啡模式,消费者更注重功能性而非品牌溢价。
自有品牌(PB商品)
超市和便利店的自有品牌因价格低廉、质量稳定而受青睐(如日本7-11的“Seven Premium”)
2. 健康与养老相关
老龄化推动银发经济,营养补充剂、低糖食品、居家健康监测设备需求上升。
3.精神满足与低成本娱乐
虚拟消费:游戏、短视频、直播打赏、盲盒、潮玩、二次元等低成本娱乐替代高额线下消费,如日本万代和中国泡泡马特。
4.文化体验
演唱会、旅游、线上课程、博物馆等“心灵充实”消费
5.宠物经济
陪伴需求推动宠物食品、医疗、保险等支出。
可能萎缩的消费领域
1、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
高端奢侈品、豪车、名表、名烟、名酒等象征身份的商品需求下降,英国一大堆豪华品牌倒闭或业绩下滑,消费者更倾向有性价比的“隐形消费”(如低调的高品质日用品美国山姆会员店)。
2.非必需耐用消费品
大家电、高档家具等大宗消费减少,替代为租赁或二手。
3. 传统服务业
高端餐饮、酒店、电影院、KTV、剧本杀等娱乐场所客流减少,除非能提供差异化体验(如主题咖啡馆)。婚纱摄影、婚庆等因结婚率下降而萎缩。
4.高风险投资型消费
房地产(尤其非核心地段)、字画、收藏品等投资属性消费降温,人们更偏好流动性好的存款或低风险理财,如钻石不受欢迎,黄金投资却大行其道。
巴菲特喜欢买消费品,消费也经常出大牛股,因为这些公司、这些产品都是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名气深入人心,它们的业务也非常容易理解和计算,一旦势头起来了利润非常高,有的还很稳定。
但是时代在变化,具有护城河的消费品非常少(如可口可乐、苹果),而消费品的一个特征是消费者喜新厌旧,一旦不受市场欢迎了,下坠非常剧烈,我国的白酒产业近几年就比较惨烈。
所以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社会的变化,商品的趋势,找到其中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新兴消费公司,而放弃没有前景的公司。
以上。
更多专业分析文章
仓都加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中所列公司或股票名,仅是案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
来源:仓都加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