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火爆超出作者想象!原著居然是30年前的小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4:37 1

摘要:这部讲述鲁南农村土地变迁的年代剧,“土里土气”的剧本,居然成了2025年“爆款王炸”!谁能想到呢?元芳,你怎么看?

赵德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30年前写的小说,在2025年的今天,以电视剧的形式火爆全网!

这部讲述鲁南农村土地变迁的年代剧,“土里土气”的剧本,居然成了2025年“爆款王炸”!谁能想到呢?元芳,你怎么看?

原来该剧原著作者已是古稀之年的赵德发,他坦言:“没想到会火到这种程度!”

看着自己三十年前写的故事被搬上荧幕,赵老的眼神里,既有老作家的审慎,也有藏不住小孩般的雀跃!

## 01 三十年等待,终登荧屏

《缱绻与决绝》——这书名是不是有点拗口?这就是《生万物》的原著。

赵德发在1995年创作了这部小说,凭借它拿下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哪怕作品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但它的影视化之路却等了二十多年!直到2022年底,爱奇艺才带着制作团队决定将其搬上荧屏。

赵德发回忆《生万物》看片会时的情景,他受邀前往,一口气看完前三集,“看的时候感觉很惊喜、很感动。我没想到拍得这么好,超出我的预期,我在现场流了几次泪。”

## 02 精心改编,赋予新生命

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那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生万物》的编剧王贺领衔团队,保留了原著的厚重,又巧妙调整人设与剧情,让一家三代都爱看!

最明显的改动就是对女性角色的重塑。原著里的宁绣绣是一个被动的普通农妇,剧里却摇身一变成了有文化、有主见的“大女主”!赵德发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宁绣绣就是自己命运的‘大女主’”。

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改编:剧中增加了封大脚上山救宁绣绣的情节。

赵德发介绍:“原著小说中没有这个情节,这是电视剧做的改编,比较合理。”

## 03 土地情怀,引发共鸣

《生万物》重要的价值就是“精神原乡”的一种深情呼唤。剧中阐述了人与土地的深度联结,他们在土地上的生与死、爱与痛,唤起了当代人基因深处对“根”的原始记忆!

剧中有句经典台词“没有地,人咋活”,充分印证了中国人对土地最为朴素的认知——自古以来,只要土地在,根就在。

赵德发捕捉到了这种情感,他解释说原著的名字“代表了两代农民对土地不同的态度,一代人对土地感情深厚,新一代农民就没有那么眷恋土地,甚至决绝地走向城市。”

## 04 方言热梗,带动文化传播

《生万物》的爆火还给山东方言带来了一波流量!“俺也是”、“俺知不道啊”成了年轻人社交口头禅,就连外国网友都跟风学说“俺”,掀起了一波“俺门”热潮。

剧中还使用了“知不道”“拉呱”“俺”等山东方言,不仅让山东观众感到亲切,还让全国各地的观众觉得诙谐有趣。方言让剧情更生动、更接地气,同时也起到了宣传山东地域文化的作用。

赵德发看到短视频、网文、表情包等各种形式的二创,表示很欣赏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分享!

## 05 收视爆棚,原著热销

《生万物》到底有多火?咱们用数据说话:央视收视率直接干破4%,爱奇艺上线短短65小时热度就蹿到平台历史总榜第二。大结局时,该剧在爱奇艺的热度更是突破了11000。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原著《缱绻与决绝》也迎来了“第二春”!微信读书热搜第一,搜索量突破30万次;出版社紧急加印3万册,线上线下都抢到断货!

这种影视与文学的“双向赋能”现象,让赵德发既赚了口碑,更赚了传承!

## 06 成功背后的多重因素

《生万物》的火爆不是偶然的。赵德发总结了三大因素:老戏骨飙戏、明星带流量,还有最重要的——故事里所表达对土地的热爱、错综的情感,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从题材上看,该剧抓住了“农村叙事稀缺性”,人们在都市浪潮里锚定差异化赛道。在改编上,以“温情化苦难”适配当代情感的刚需,让年代故事不再是父辈的怀旧专场。

叙事上,它用“年轻化玩梗(先婚后爱、暗恋)”打通代际,让Z世代也能共情民国乡村的爱与痛!

《生万物》的爆火,就连原著作者赵德发都倍感意外。但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扎实的内容、用心的制作和真实的情感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

赵德发曾说:“地不亏人,人不负地。”这句话,大概也是他一生写作的底色。如今,他看着自己三十年前的作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心里想必充满了欣慰和喜悦。

毫不夸张地说,《生万物》不仅成了今年新的“剧王”,更让鲁南大地的文化与风情,走进了全国观众的心里。

你有没有看《生万物》?对这部剧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剧感受!

来源:小小101(日常分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