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代表刚谈完,特朗普送中方一句话,沙利文对美国称呼变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06:28 2

摘要:中美代表刚在华盛顿谈完,双方都在释放善意,然而就在中方代表团返程之际,特朗普却送了中方一句话,既像是表态,又更像是警告。那么,特朗普究竟说了什么?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评论特朗普最新对外举措时,竟然将美国称作“最大的破坏者”,这一表述背后透

中美代表刚在华盛顿谈完,双方都在释放善意,然而就在中方代表团返程之际,特朗普却送了中方一句话,既像是表态,又更像是警告。那么,特朗普究竟说了什么?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评论特朗普最新对外举措时,竟然将美国称作“最大的破坏者”,这一表述背后透露出什么信号?

8月27日至29日,中美代表团在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轮番对话,从经贸分歧到合作共识,几乎所有敏感议题都被摆上桌面。中方代表李成钢副部长在会谈中一再重申,中美之间要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不能陷入零和对抗。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显露出一定松动,财政部、商务部官员,以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商会代表,都希望中美两国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贸平衡点。

然而,就当中美会谈看似平稳收尾时,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上说了一句话:“所有关税依然有效,美国会赢到最后。”这句话既是在回应美国法院裁定多数加税措施违法的判决,也像是对中国释放的一个复杂信号。表面上,特朗普强调不会轻易让步,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对华强硬”的姿态稳固选票,同时为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留后手。

这正是特朗普一贯的做法,既要制造声势,让支持者觉得他没有在中国问题上“软化”,又要通过模糊表态给自己留出回旋余地。对中方而言,这句话既不新鲜,也不值得过度解读,因为中国已经多次看清,美国的单边施压不可能换来实质性合作。所以,李成钢副部长离开前的那句忠告——“中美应合作共赢,推动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实际上已经给特朗普留足了台阶,只是他愿不愿意走下去的问题。

如果说特朗普的这句话仍是老调重弹,那么沙利文的表态则显得意味深长。就在中美谈判落幕的同一天,沙利文在一档播客中谈到,如今在许多盟友眼中,美国已成“最大的破坏者”。他的话并非空穴来风。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接连对外挥动关税大棒,从印度到欧洲都没能幸免。印度总理莫迪甚至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转而飞往中国寻求新的合作空间。而在大西洋彼岸,美欧关系同样暗流汹涌,连最亲密的传统盟友也在质疑美国的“可预测性”。这种局面表明,美国不仅在对手面前树敌不断,连盟友之间的信任纽带也在加速松动。

除此之外,沙利文还指出:“各国正在谈论对美去风险。”这句话堪称对美国外交信誉的当头棒喝。原本,美国想联合盟友遏制中国,如今却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战,让伙伴国心生戒备,甚至倒向北京。换句话说,特朗普的操作正在把美国一步步推向孤立。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这场谈判不仅仅是贸易问题的磋商,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孤立。法院裁定关税违法,却留出上诉空间,这种“判而不决”的司法操作,既展示了美国制度的制衡,也折射出权力部门之间的微妙默契。特朗普一边怒斥“党派偏见”,一边大声宣称美国必然获胜,看似强硬,实则是把国内民意与国际博弈绑在一起,用政治姿态掩盖经济困境。

中国看得清楚,美国经济正在为这场对华关税战付出代价。大豆滞销、农民受损、通胀加剧,这些都让特朗普不得不面对选票基础的动摇。而美方的企业界则更直白,他们需要中国市场,否则根本无法维持增长。连美国商会代表都在会谈中对中方表态,“不能失去中国”,这说明美国社会层面对特朗普的“关税牌”早已心存不满。

总体来看,从中美代表谈判,到特朗普送出那句硬气又含糊的表态,再到沙利文把美国称作“最大的破坏者”,短短几天的时间,世界看到了两个美国,一个是依旧坚持“关税战”的美国,另一个则是对外信誉流失、盟友渐行渐远的现实美国。未来中美关系如何走,关键不在中国,而在美国还能不能认清这一局面。

来源:王涛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