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滥用和艾滋病,一对“致命CP”!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06:01 1

摘要:每年的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全称为“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旨在加强行动和合作,实现一个没有毒品问题的世界。

每年的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全称为“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旨在加强行动和合作,实现一个没有毒品问题的世界。

近年来,青少年毒品滥用得到重视,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多围绕“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防范新型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来开展。与此同时,毒品的泛滥也是“艾滋病(AIDS)”这一性传播疾病蔓延的重要关联因素之一。其中新型毒品会诱发性冲动,且使用新型毒品趋向群体行为,青少年使用新型毒品会增大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风险。毒品滥用的危害需警钟长鸣,做好“禁毒防艾”宣传干预势在必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毒品滥用和艾滋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毒品滥用与艾滋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这种关系涉及生物医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层面。

一、从行为学角度来看

(一)注射吸毒会通过多人共用被污染的针头、注射器或容器导致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直接传播。这是全球范围内吸毒人群HI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全球约10%的HIV新发感染与注射吸毒相关,某些地区(如东欧、中亚)这一比例甚至超过50%。另外,在毒品制备或稀释过程中共用污染的水、棉球等也可能传播病毒。

(二)毒品会导致人体认知功能下降,发生风险性行为显著升高。毒品会损害判断力,增加冲动性行为和延长性活动时间,尤其是新型毒品的滥用,可能导致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交易等高风险行为的发生,从而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

二、从生物医学角度来看

(一)毒品滥用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长期滥用毒品(如海洛因、可卡因)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加速艾滋病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并增加其机会性感染的风险。

(二)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毒品可能干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降低患者依从性,导致治疗失败或产生耐药性。

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一) 吸毒人群常面临社会排斥、边缘化,尤其是HIV阳性吸毒者,会出现其不愿主动接受HIV检测、治疗或预防服务的现象发生。

(二)女性吸毒者可能为获取毒品或资金发生高危性行为,进一步暴露于HIV感染风险中。

★禁毒防艾宣传干预工作,我们一直在行动!

★远离毒品和药物滥用、杜绝共用针具吸毒。

★吸毒人群可定期前往医疗卫生机构开展HIV检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需及时进行规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

★有高危性行为者可寻求艾滋病暴露前后预防用药,尤其是发生高危行为后务必在72小时内开启药物阻断。

★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可前往社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

★针对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MSM)等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教育,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禁毒防艾工作需多部门联动和全社会参与,大家行动起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每年的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全称为“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旨在加强行动和合作,实现一个没有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