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释永信时代,寺里热闹得过分。僧人们不是在讲经说法,而是扎堆做起了“生意”:有人推销纪念品,有人给游客扫二维码求布施,甚至方丈的弟弟都担任慈善协会会长,他的字画能再背景换套房。
老住持落马,新住持上马。
三十天过去,风向彻底变了。
前几天,官媒再度发声,点名少林寺的变化,更是撤下释永信留下的“遮羞布”。
这场关乎佛门清净地与商业化纠葛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释印乐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让少林寺“静”了下来。
在释永信时代,寺里热闹得过分。
僧人们不是在讲经说法,而是扎堆做起了“生意”:
有人推销纪念品,有人给游客扫二维码求布施,甚至方丈的弟弟都担任慈善协会会长,他的字画能再背景换套房。
佛门净地,被搅成了庙市。
而释释印乐带来的是另一番景象。
他从自己熟悉的白马寺模式入手,重启“农禅结合”。
寺里,不再充斥吆喝声,而是能看到僧人种玉米、种红薯,甚至连释释印乐本人,都会开着拖拉机下地。
农产品成熟后,他让寺里免费发放,算是布施,也是修行。
这种反差让人咋舌:
游客们惊讶于眼前的少林僧人不再兜售佛珠,而是弯腰拔草、挥锄播种。
更严格的是,释印乐收紧了僧人的行为。
不允许随意外出,不允许随便与游客攀谈。
过去那些推销香火、扫码捐钱的僧人,突然消失不见。留下来的,要么扫地,要么引导游客礼佛,要么干脆退回禅房修行。
一时间,坊间传出“辞职潮”,甚至有商贩爆料有人干脆“还俗走人”。
寺内很快回应:“没有的事。”
可这场风波背后,网友看得明白:
留下的,多是真心修行的;走掉的,大多是习惯商业化那一套的。
一句话,这是阵痛,也是洗牌。
讽刺的是,这场改革非但没让游客减少,反而吸引了更多人。
不少人慕名而来,就是想看看新主持的手笔。
连网红博主都架起直播架子,在少林寺搞起“云游”。
大家都在问:释印乐和释永信,到底谁更胜一筹?
真正的答案,或许要从细节里找。
比如那间方丈室。
释永信的方丈室,被曝得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奢华。
高档会客厅,名贵摆设,还挂着“永信方丈”的藏头对联。
看似诗意,实则彰显个人身份。
而释印乐,在白马寺时期的方丈室,却寒酸得很。
一扇旧木门,普通红纸对联写着:“万古是非浑若梦,一句弥陀作大舟”,贴放的也随意。
这境界高下,不言而喻。
再比如财务管理。
释永信任内,少林寺三十多年,从未做到财务透明。
收入几何?支出多少?香火钱怎么用?
外界无从得知。
释印乐不同。
在白马寺时,他就推行过财务透明,公开账目。
所以不少僧人相信,他迟早会让少林寺走上这一步。
一旦真的公开收入支出,释永信时代的模糊地带,自然就会被彻底撕开。
当然,挑战仍然不少。
少林寺周边依旧盘踞着“野僧”,看相算命、江湖行医,骗钱骗香火。
寺外摊贩兜售“开光法器”,真假难辨。
还有武僧团表演,虽然早已脱离少林寺关系,但游客照旧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释印乐必须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但至少,这一个月,他已经为少林寺重新立了个基调:
少林寺的光彩,不在于一个人的名声,而在于千年文化本身。
而最刺眼的变化,还是商业化的退潮。
释永信时代,少林寺更像一家企业。
他手握 706 个“少林”商标,名下有 18 家公司。甚至 2011 年,少林寺还花 4.5 亿在郑州买地,做商业开发。
人们叫他“佛门 CEO”,因为他还拿着 MBA 学位,把少林寺当成了商业平台。
寺内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
——香火,最便宜的“平安香”都要百元起步,还配合话术:“香越贵,福报越大。”
——功德箱,改成扫码支付,还鼓励“万元布施”,有人没捐,甚至会被僧人冷眼相对。
——法物流通处,佛珠、法器比市面高出几倍价格。
——斋饭堂,价格高得让游客直呼“目瞪口呆”。
这是寺院,还是商场?
而释印乐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动刀子:
——撤销所有高价香摊,改为免费发放清香。游客只需拿一炷,寺里只说一句:“心诚则灵。”
——扫码功德箱全撤,换回传统木质箱,只收现金随喜,强调“心意非数字”。
——药局重新开放,按合理价格提供诊疗服务。释印乐的理念是“慈悲为怀”。
——斋饭堂则暂时关闭,进行重新规划。有人猜测,未来可能会参考他在白马寺时的模式:免费斋饭,真正回归佛门布施。
这一连串对比,简直像一场“拨乱反正”,成果也确实显著。
百元香对比免费清香,扫码功德 vs 现金随喜,天价斋饭 vs 公益布施……
少林寺,终于又像少林寺了。
有人说,释印乐这三十天就像一把扫帚,把释永信时代留下的商业灰尘一扫而光。
可这扫帚能扫多远?扫多久?
至少在这一刻,官媒给出了答案,它让更多人看到了少林寺这一月的变换。
真正的少林,从来不需要豪车名利撑场。
它的力量,在于一千五百年的禅修,在于历史文化留下的厚重。
如今,释印乐替它掸去了遮羞布。
接下来,就看少林寺能否在新的主持带领下,走得更远。
来源:小儛电影解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