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举措标志着AI生成内容将告别“隐身”状态,正式步入“身份明示”的新阶段。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举措标志着AI生成内容将告别“隐身”状态,正式步入“身份明示”的新阶段。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生成内容如文章、绘画、视频等在互联网上呈爆发式增长。它们在丰富网络内容、提高创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虚假新闻、侵权作品、误导性信息借助AI生成的外衣肆意传播,公众常常难以辨别内容的真实来源和创作者身份,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也对个人隐私、知识产权和社会信任构成了威胁。
《办法》的核心在于明确要求所有AI生成合成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都要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显式标识以文字、声音、图形等直观方式,让用户能明显感知内容由AI生成,比如在视频开头以字幕显示“AI生成内容”,或在图片角落添加AI专属角标。隐式标识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在文件数据中嵌入不易被用户察觉的信息,记录内容属性、服务提供者等关键制作要素,以便监管部门和平台进行溯源和监管。
这一规定将对整个内容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 对内容创作者:对于原创作者而言,AI内容的明确标识能有效减少被AI抄袭、侵权的风险,保障自身创作成果。同时,也激励创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避免过度依赖AI,回归到更具深度和个性化的创作中。
- 对内容平台:平台需要升级内容审核系统,建立更完善的标识检测机制,这虽会增加一定的技术投入和运营成本,但能显著降低因传播虚假AI内容而引发的声誉风险,增强平台的公信力和用户粘性。同时,平台还需承担起对用户的宣传和教育责任,引导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AI标识。
- 对普通用户:在浏览网络内容时,用户能够迅速判断内容是否由AI生成,从而更理性地对待这些信息,避免被虚假内容误导。这有助于提升用户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 对AI行业:新规促使AI研发企业和服务提供者更加注重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生成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推动AI技术朝着更加安全、可控、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新规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技术层面,如何确保隐式标识在跨平台传播时不被篡改、删除,以及如何让显式标识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做到清晰醒目,都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攻关和优化。监管层面,如何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治理能力。
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出台,是我国在AI治理领域的重要一步,它为AI生成内容戴上了“紧箍咒”,让AI在“阳光”下运行。这不仅有助于净化网络空间,重建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也为AI技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AI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来源:晓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