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然则随之而来的AI合成内容滥用问题也日益凸显。2025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施行,这项新规要求所有AI合成内容必须添加"电子水印",包括显式和隐式两种标识形式。这一举措的出台,旨在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然则随之而来的AI合成内容滥用问题也日益凸显。2025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施行,这项新规要求所有AI合成内容必须添加"电子水印",包括显式和隐式两种标识形式。这一举措的出台,旨在应对当前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AI换脸、AI盗声等乱象,为公众提供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办法》明确界定了AI合成内容的范围,涵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各类信息。所谓"电子水印",实则包含两种形式:显式标识以文字、声音、图形等可被用户明显感知的方式呈现;隐式标识则通过技术手段嵌入文件元数据中,包含内容属性、服务提供者信息等制作要素。服务提供者在提供下载、复制等功能时,还须在适当位置添加提示标识。
当前,AI技术的不当使用已引发诸多社会问题。部分商家通过伪造名人声音推销商品,甚至实施诈骗;AI换脸技术被用于制作虚假视频,侵犯他人肖像权;这些行为不仅损害公民合法权益,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新规实施后,没有标识的AI合成内容将可被举报,公众可通过录屏或联系平台客服等方式进行监督。法律专家建议,公众需提高警惕,不轻信AI生成的音视频内容;被仿冒者可依法维权;平台方则应加强内容审核和技术检测能力。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AI治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强制添加电子水印,既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为打击AI相关违法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撑。这项新规的落地执行,将有效遏制AI技术的滥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规范的良性互动。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技术伦理的守护者。
来源:竹叶青青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