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血与火的记忆 展现中流砥柱作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4:10 3

摘要:张宝华所说的专题展览,是由中央档案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自8月15日开展以来,专题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承载血与火的记忆 展现中流砥柱作用

——走进《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

光明日报记者 王昊魁

上午8点多,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张宝华就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排队等待入馆,“我是第三次来看专题展览,用档案展示抗战历史,每次看都有新收获”。

张宝华所说的专题展览,是由中央档案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自8月15日开展以来,专题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专题展览分为八个单元,展出340多份珍贵历史文献档案,内容包括抗日战争重大事件档案、重大战役战斗档案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笔起草的书信、讲话、题词等资料。

一件件珍贵历史文献档案、一幅幅带着鲜明历史印记的照片、一个个历史场景,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历史的窗口,让我们透过原始记录,触摸历史温度,追寻红色足迹,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讲解员为观众讲解档案背后的抗战故事。宁宁摄/光明图片

观众走进《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参观。梁茵摄/光明图片

观众在参观专题档案展。光明日报记者 王昊魁摄/光明图片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前,观众准备入馆参观。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成组展示,再现艰苦卓绝抗战历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布抗日宣言。”步入展厅,跟随讲解员黄思淇的指引,观众将目光聚焦到一组泛黄的档案上。

“九一八事变发生次日,即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2年4月15日,在伪满洲国宣告成立,国民政府在淞沪战场上对日妥协的背景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黄思淇边走边介绍,观众听得认真,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站在展示墙前,有观众轻声读着:《对日战争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国家发布的第一份战争宣言,比国民党正式对日宣战早了9年。“看了这三件宣言的档案,就对中国共产党率先抗日、勇当民族先锋有了深刻的认识。”张宝华表示。

用档案成组系统展示抗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该专题展览的显著特点。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部策展人高玉娜介绍,此次展览将大量珍贵档案成组展示,如中国共产党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有关电文,百团大战作战命令、部署、战报、定名电报,关于党的七大系列档案等,深入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观看展览,犹如打开一道时光的闸门:平型关战役战果、战斗详报,抗战时期出版的部分《论持久战》版本,八路军前总关于百团大战的作战命令电报,晋察冀军区百团大战总结报告,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一件件档案、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手稿,见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历史,见证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注重细节,弘扬正确历史认知

在此次专题展览中,从1933年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尽可能地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到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再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

“这组是展示西安事变有关情况的档案。这件是1936年12月12日寅时,张学良给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封电报。”高玉娜指着一份泛黄的手写电报介绍。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同志赴西安协助张学良处理相关事宜。高玉娜表示,专题展览中,同时展出周恩来同志等抵达西安后给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电报,以及介绍与蒋介石等人谈判情况的电报,中共中央最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全面抗战铺平道路。

“当然,我们还展出西安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部接触的信件和电报。从西安事变和其前后的一些档案史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国民党抗日,从抗日反蒋,逐步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推动者和维护者。”高玉娜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聂文婷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形成了国共两党、各爱国党派团体及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热烈局面。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策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实施大规模军事进攻和“扫荡”。

展览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痛击日本侵略者的诸多战斗细节。

在一组展示黄土岭伏击战的档案、图片及展板前,观众久久驻足。1939年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第120师部队配合下进行黄土岭伏击战,歼灭日、伪军900余人,重创日军“扫荡”部队,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除了黄土岭伏击战的有关展示,展览中展出100余份敌后战场的电文、战报等,记录了包括夜袭阳明堡、雁门关伏击战等战斗细节,记录了响堂铺、长乐村等一次次胜利,展现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的牺牲与胜利。

“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等的武器弹药十分匮乏,物资供应也非常短缺。但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们英勇作战,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使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主战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卢毅说。

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在一面呈现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的电报墙前,许多观众驻足拍照。从一封封电文中,观众可以领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团结一致、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勇气和担当。

有数据为证: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以游击战牵制和抗击了58%至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90%以上的伪军。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展厅中,正在播放经典红歌《游击队歌》。振奋人心的歌声、激扬明快的旋律,让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学生韩康禁不住跟着哼唱。

“快看快看,还有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韩康兴奋地说。讲解员黄思淇走向前向他介绍,“这首传唱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歌曲,反映了当年八路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豪迈英雄气概。”

“同学,你知道歌词中为什么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黄思淇问。韩康摇了摇头。

“来看这份关于冀东战斗情况给毛泽东等同志的补报电报。”说着,黄思淇指向身边右侧的泛黄文稿,其中记录着:缴轻机枪2挺,步枪36支,手枪19支,子弹26831发,手榴弹430枚;而八路军消耗子弹365发,手榴弹75枚等。“缴获的明显比消耗的多。”听完讲解,韩康点了点头。

聂文婷表示,专题展览的一件件档案史料,承载着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史记忆,是加强爱国主义的珍贵素材,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争取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在一件件档案、图片、展板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生朱瀚霖边看边思考,“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具有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努力学习、增强本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参观专题展览,重温壮阔历史,接受精神洗礼。正如观众在留言簿写下的一句句感言:“档案是对历史的尊重,照亮的是璀璨的未来”“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赓续好、传承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