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连绵的梯田上,远处的寨子里传来绣娘们轻快的笑语。她们手中的绣针穿梭不停,绣布上的纹样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这些源自苗绣、水族马尾绣的刺绣深受千里之外的顾客的欢迎,已被预订一空。
转自:中国妇女报
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清晨的阳光洒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连绵的梯田上,远处的寨子里传来绣娘们轻快的笑语。她们手中的绣针穿梭不停,绣布上的纹样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这些源自苗绣、水族马尾绣的刺绣深受千里之外的顾客的欢迎,已被预订一空。
在贵州,这样的场景正变得寻常。
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来以数字赋能为抓手,不仅推动产业升级、经济提速,更悄然改变了成千上万乡村女性的命运。她们不再只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先锋”、技术红利的分享者和时代创新的参与者。
数字存档,让古老纹样“活”在当下
从贵阳市区驱车不到一小时,便抵达金华镇翁贡村三友坡。山路蜿蜒,绿意盎然,一座由老屋改建的“手上记忆博物馆”伫于乡间。推门而入,只见蜡染布匹悬挂半空,绣片在灯光下泛着细腻光泽,6500余件民族手工艺品正无声地诉说着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
“这件是丹寨苗族祭祖服上的涡纹绣片,象征生生不息;那件水族马尾绣背带上的纹样叫‘石榴百子’,祝福家族兴旺。”身着靛蓝染衣的馆长王小梅对展品如数家珍。
出于对民族手工艺品的热爱,王小梅很早开始收集、整理贵州非遗物件。随着藏品的日益丰富,她逐渐意识到:“技艺的可贵在于传承与创新。实物会老化,记忆会模糊,唯有数字化才能让文化真正‘活’下去。”
于是,王小梅产生了建立系统性数字纹样档案的构想。对黔南地区蜡染、刺绣纹样进行高清采集、数字化存储与文化释义标注,搭建非遗作品线上数据库,并向全球学者、设计师开放共享……在她看来,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刺绣文化,更能够直接带动当地乡村妇女参与数字化进程。
“我们要让物品回到它们的生活语境,也要让农村女性成为新时代文化讲述者。”目前,王小梅正牵头申报省级非遗数字档案项目,计划用3—5年建成系统性的贵州民族纹样数据库。“数字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是连接传统与未来、乡村与世界的桥梁。”
数字营销,“指尖经济”助力女性就业创业
一根银丝,一缕绣线,能编织出怎样的锦绣人生?贵州瑞银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玄用十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徐玄创立了“瑞银鸟”品牌,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建立基地,把分散的手工艺人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超过3000人就业,其中女性占比80%。
徐玄深知,传承离不开市场。因此,她积极引入数字技术,从设计、生产到营销,全面赋能传统工艺。在设计端,徐玄组建了一支以女性为主的设计师团队,引入数字化建模与虚拟打样技术,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少50%,帮助女性设计师更快实现创意落地、获得版权收益,极大增强了她们的职业信心和发展动力。
在销售端,徐玄积极利用数字营销平台,成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团队,大胆探索线上多元化渠道,为顾客绘制精准肖像,按需提供服务。“我们将公司的发展融合现代步伐,积极鼓励妇女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产品,展示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的探索让我们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徐玄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如今,“瑞银鸟”已从一家小店发展为拥有17家线下门店和3个线上旗舰店的品牌企业,成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一路走来,徐玄始终心系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我们将继续借助数字力量,让非遗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锻造等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助力更多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谈及未来,徐玄信心满满。
政策支持,在“云端”守护文化根脉
王小梅、徐玄是“数字赋能女性”在黔中大地开花结果的生动缩影。她们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努力,更得益于贵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
近年来,贵州省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政策协同为支撑,持续推动女性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就业创业和全面发展。通过多层次政策支持和创新实践,贵州逐步建立起数字赋能女性发展的系统模式,成果显著。随着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女性正抓住技术变革的红利,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温度融入贵州的乡村肌理,而女性正是其中最活跃的脉搏。她们用键盘记录文明,用屏幕连接市场,用云端的数字力量守护泥土中的文化根脉。从传统到现代,从技艺到经济,从个体到群体,“她力量”正在数字与乡土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它不仅通向远方,更通向未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