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手翻开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人物闪耀,但所谓的十大杰出帝王,谁能说得准标准?其实按理没有统一口径,大家说法五花八门。按官方说法,按民间趣谈,各省人都有各自的票数。可要让我穿梭在两千年的群像里随手点出十个,不容易。换个讲法,真正动了历史筋骨的那些人,其实远没
随手翻开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人物闪耀,但所谓的十大杰出帝王,谁能说得准标准?其实按理没有统一口径,大家说法五花八门。按官方说法,按民间趣谈,各省人都有各自的票数。可要让我穿梭在两千年的群像里随手点出十个,不容易。换个讲法,真正动了历史筋骨的那些人,其实远没有想象的多。有人是一念之差推翻了旧世界,有人耗尽半生只换一场安静的雨夜,也有人名声响彻东西,却未留一分好声誉。榜单里包含了英明、残酷、老辣,也难免误伤几个背着“罪人”标签而又不可或缺的名字。到底是谁,真值得慢慢品。
北魏孝文帝先出来。不是所有人能有魄力,放弃本族习俗主动汉化。孝文帝一挥手把鲜卑传统打得七零八落,连贵族姓氏都改成汉名,衣装仪表全盘西去,一时间朝堂像被按下了“汉化快进键”。有人说他是民族融合的勇士,可贵族心里恐怕没那么简单。政策推行背后藏着矛盾和拉扯,反抗者可不少。可历史惯性偏偏就拗不过他,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雏形,离不开这一刀子下去的果断。只不过,若他没这么激进,鲜卑又会不会就此没入水流无声?和稀泥从来不是北方草原皇帝的风格。
接下去得说汉文帝,也许这名字泛泛,总给人薄软的印象。但他时代的节俭和宽政,确实令百姓舒了口气。田里庄稼开始冒芽,官吏套上了缰绳,仓廪渐丰。有人觉着他不过因循守旧,可你再想想,如果没有安稳,哪有强盛?西汉极盛的文景,其实就是刘恒轻声细语地哼出来的。只是不知汉文帝自己是否也明了,他无惊无险的十几年,竟让后人一再怀念。
李隆基,唐玄宗,他的位置微妙。前半生雷厉风行,仁政宽刑,史书称作“天宝中兴”,百姓安居百业兴旺。改制赋税、重用人才,大唐一时间风起云涌。可急转直下,安史风暴炸锅,昔日辉煌一夜难回。李隆基自己有没有悔?宫廷深墙里这位创盛世的君主,也成了乱世的罪人。至今还难说到底他是个好皇帝还是坏皇帝,或许一半明君,一半昏君,不全怪他。
康熙帝是清朝的脸面没错。割据混乱,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不服气。他一次又一次亲征,千军万马环绕之下,噶尔丹、三藩全被这位皇帝碾平。就连俄国人的野心也被他死死摁住。清王朝能走上正轨,康熙的那副脑筋和狠劲,有目共睹。只是这期间民间疾苦谁来细算?大清“盛世”,下层百姓滋味儿到底如何,外人终归隔靴搔痒。
成吉思汗,谁不服?蒙古的原野里,铁木真横扫千军,一部部落逐个归顺。打西夏,下金朝,干到俄国马蹄声响。统一草原之后,一转头四面出击,世界都被搅了一盆浑水。对中国来说这是动荡,更是转型。丝绸之路,在铁蹄和商队的尘土中慢慢拉直。有人说这是灾难史,有人却盯着那巨大的版图发愣。天知道,如果没有他,元朝会不存在吗?还是会以别样的方式重新出场?
朱元璋怎么都绕不过去。出身草根,一路厮杀打出明朝天地。他极重视手工业、农业,按说是脚踏实地勤王。但也别忘了,朱元璋治国手段极端,酷法酷刑,谁都不敢放肆。明朝的底子,就是靠这样铁血一砖一瓦砌出来。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有人感念他的公道和智慧,也有人觉得百姓苦不堪言——朱氏的明朝,是真的让汉人有了喘息之机吗?这一点很难评。你敢说呢?
再说隋文帝。乱世收拾残局的人,通常既没朋友,也没好名声。杨坚只干了十几年,却把四分五裂的中国一锅端,一统江山。随手就是大运河、度量衡、法律、钱币,这些压根就不是装门面的政令。有人说历史让隋文帝吃了亏,辛苦夯实地基,结果给别人铺台阶。可假设没有杨坚,隋唐那场盛景会提前到来?他身上那份苦涩寂寞,史书上一笔一划又怎么写得全。
刘彻,汉武帝,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大山。他几乎把西汉推到世界顶点。讷言实干,一路北击匈奴,南下百越,开疆拓土。罢黜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哪一步都踩中了中国历史的要道。可这些用强力拉开的空间,能撑多久?北帝南扩、丝路延展,厉咄咄逼人背后,民生却在边陲喑哑无声。巨大的国势里,藏着更无力的叹息——强,但也脆弱。再说一遍,盛世繁华,总不全是好听的。
唐太宗李世民,传奇里最抓人的一个。玄武门夜光冷,宫墙高处兄弟相残。刀尖上得来的皇位他牢牢攥紧。以贞观之治自居,沙场奋战、政令宽仁、奇士英才层出不穷。唐朝气象空前,却也是刀光剑影的产物。有人说他爱民,也有人不信权术之下真有仁义。可“唐太宗”四字,千年后依然如雷。李世民毁家纾难,背负太多伤心事,盛世后头却再难有人重复。你信历史偏爱此人?
再看秦始皇,话题总是绕不开统一二字。他直接一统六国,彻底剿灭分裂,用铁血书写中央集权第一章。标准、度量衡、货币、书写,被他一手推进。关键时,他不是温文尔雅的小诸侯,是彻头彻尾、铁石心肠的“暴君”。有人记住他的暴政,有人钦佩他的手腕。可是没有秦始皇,还是会有人统一中国吗?这个问题残忍。五百年春秋分裂,让中国人痛得发疯。嬴政偏要做这个刀口舔血的先行者。不完美?挺好。完美的统一才更可疑。
这些帝王功过与是非,每个人的史料都翻了又翻。数据和民间风评早已给出答案。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多维度帝王影响力排行榜,秦始皇、唐太宗、汉武帝数据高居前列,这是架不住讨论的事实。谷歌、微博等多家平台的讨论热度,也多集中在这几个名字上。有意思的是,地域差异对评价会有极大波动。西北偏爱秦唐,江南多推明清,有些名符其实,有些更像自家情结在作怪。
有说这些大帝都是铁腕,实操里他们对待贵族、百姓、外敌的方法,各有分寸。很多决策不是理性权衡,有时候更像临场反应。比如康熙重用汉臣,实际上摇摆于满汉之间,未必全是战略。成吉思汗的东征西战,一部分也因草原生态危机,不全是雄主天命。
说起来,十大也只是个噱头。真要深究,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顺治、汉光武帝刘秀……每一个也都能列席。标准本身像极了糊上糖霜的难题。有人要排除外族皇帝,有人强调民族融合。有人只信开疆拓土,有人只认刀下仁政。
很多时候,帝王们最深的影响,藏在不易察觉的缝隙里。政策、法律、风俗、民族记忆,不断重塑着所谓的“中国”。高高在上的英明或昏聩,最终还是让百姓背了锅。有人因他们获福,也有人背负深重苦难。
仔细想想,按照“贡献”衡量这些历史人物,本身就不靠谱。巨大时势逼着他们登台。一声令下山河异色,但代价总有人承担。千载之后,谁是最大贡献者?恐怕答案永远都只是时间自己。
历史就像一面棱镜,不同光照下照出的全是不同故事,这十个人物,不过是中国千年传说的其中几个影子。真正的评断,也未必永远一致。
来源:棉式宁宝